首页> 中文学位 >内循环多级喷动流态化烟气脱硫技术研究
【6h】

内循环多级喷动流态化烟气脱硫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内循环多级喷动流态化烟气脱硫技术研究

STUDY ON INTERNALLY CIRCULATING ANDMULTISTAGE SPOUTING FLUIDIZEDDESULFURIZATION TECHNOLOGY

摘 要

Abstract

Contens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我国煤质情况

1.3 烟气脱硫技术概述

1.4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1.5 内循环多级喷动烟气脱硫技术的提出

1.6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2章 内循环多级喷动脱硫塔内气固两相试验研究

2.1 试验及测试系统

2.2 PDA 测量原理

2.3 示踪粒子选择

2.4 PDA 试验结果分析

2.5 床层塌陷结果分析与讨论

2.6 多级喷动脱硫塔负荷变化适应性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循环多级喷动烟气脱硫热态试验研究

3.1 试验及测试系统

3.2 试验中参数测量

3.3 喷雾干燥过程试验结果

3.4 灰循环流化过程试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内循环多级喷动脱硫塔内双组分气固流动数值模拟

4.1 气固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4.2 典型气固两相流模型

4.3 数值模拟中两个关键参数确定

4.4 计算域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4.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内循环多级喷动脱硫塔内二氧化硫脱除过程数值模拟

5.1 脱硫塔内传质及化学反应过程描述

5.2 数值模拟所用模型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业示范项目设计及设备选型

6.1 设计背景

6.2 工业示范项目设计方案

.3 工业示范中非标准设备设计及选型

6.4 工业示范控制系统设计

6.5 工业示范项目运行效果预测

6.6 本章小结

结 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致 谢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十五”期间,我国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不但没有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反而增加了27%。为此,国务院要求到2010年末,全国 SO2排放总量要比“十五”末减少10%。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一半以上的火电厂,能否脱硫成为问题的焦点。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具有造价低、脱硫效率适中、适合机组改造、用水量少,不产生二次废水等优点,已经成为我国优先推广使用的烟气脱硫技术之一。但是,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普遍存在脱硫剂利用率较低,脱硫塔塔体负荷适应性不强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新型内循环多级喷动脱硫塔结构,通过变化的塔体横截面积和新型塔体内部构件,实现了强化脱硫剂、脱硫灰塔内稳定、均匀循环的目的,进而提高了脱硫剂的有效利用率。多级喷动塔内,一级塔体流速高、二级塔体流速低,使得在负荷降低时一级塔体速度降低值明显小于普通塔体。脱硫塔自身的负荷适应性得到增强。
  变化的塔体截面形成了下部塔体颗粒浓度稀疏,上部塔体颗粒浓度稠密的分布特点。依据该特点,提出了结合塔体级数,分段实施脱硫的工艺方案。即在一级塔体内部进行以气液传质反应为主的脱硫过程;二级塔体进行以气体和含湿颗粒传质反应为主的脱硫过程。
  本文首先在冷态试验台上进行了气固两相 PDA试验和床层塌陷试验,研究了塔内气固流动和颗粒浓度分布规律。试验发现在文丘里入口和两级塔体连接处以及塔顶出口附近存在三个气固流动紊乱区域,这三个区域的流场复杂。多级喷动塔内形成稳定、均匀的颗粒内部循环,颗粒浓度整体分布上部稠密、下部稀疏,两级塔体平均颗粒浓度比可以达到4倍以上;截面变化有利于增加气固两相间的滑移速度;塔顶距离水平出口高度,有利于气固分离,从而提高塔内颗粒浓度。雨披导流装置能够强化颗粒内部循环。一级塔体壁面附近存在颗粒轴向脉动速度局部峰值区域。壁面附近颗粒脉动剧烈,有利于一级塔体颗粒高速冲刷塔体壁面,从而减小一级塔体壁面,因湿壁导致结垢等问题出现的可能。
  为了研究多级喷动脱硫塔内 SO2脱除过程,优化其运行参数及方案,建立了热态试验台系统。采用在线测量 SO2浓度装置和自行研制的夹层抽气式热电偶,研究了浆液雾化时 SO2脱除过程和塔内温度场分布特性以及不同气液比、喷浆级数、不同雾化喷嘴结构等因素对脱硫过程的影响。以粉煤灰模拟脱硫灰,研究了入口灰浓度、两级喷浆量比例、不同喷嘴安装位置等对整体脱硫效率的影响,给出了优化后的运行参数及方案。
  应用 Syamlal-Obrien-Symmetric(S-O-S)颗粒作用力模型和气固两相双流体(Two-Flow-Model,TFM)模型,对试验台内气固两相双组分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时间步长、颗粒弹性恢复系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级塔体内大小颗粒速度变化对比趋势刚好相反,不同粒径颗粒的速度大小,呈现此消彼长的势头。在文丘里加速段、一级塔体、二级塔体三个区间,两种颗粒速度大小比较的规律为:小颗粒速度为高-低-高,大颗粒为低-高-低。不同粒径颗粒速度的交替变化有利于提高塔内颗粒脉动速度和气固滑移速度,进而强化传质过程。数值模拟结果与PDA测试结果吻合较好。
  建立了两段含湿颗粒干燥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了蒸汽二次换热和脱硫产物摩尔质量增加对干燥过程的影响。将该干燥模型与分段 SO2传质模型及气固两相双流体模型耦合,编制了求解程序。应用该程序通过“UDF”接口,对“FLUENT”计算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对脱硫塔内SO2脱除过程进行较好的模拟。
  为一台20t/h燃煤链条锅炉应用该技术进行了工艺和控制方案设计。针对该示范工程所需的附属设备进行了设计计算和设备选型。给出了工业设计时需参照的标准,分析了脱硫系统运行的特点,并针对其特点给出了附属主要设备选用依据。在控制方案的设计上,重点考虑了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应用本文部分研究结果对示范工程的脱硫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预测,在模拟工况下,当 Ca/S摩尔比1.2时,脱硫效率为83%,脱硫剂利用率为69.2%。上述工作为示范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奠定了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