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方法及降损措施研究
【6h】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方法及降损措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方法及降损措施研究

RESEARCH ON LINE LOSS ANALYSIS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工作

第2章配电网线损的计算基础

2.1 引言

2.2 线损的构成和分类

2.3 配电网线损计算需要的原始数据

2.4 线损计算代表日的选取

2.5 配电网络元件的损耗计算

2.5.1 配电变压器电能损耗的计算

2.5.2 并联电容器损失电量的计算

2.5.3 低压配电线路损失电量的计算

2.5.4 接户线损失电量的计算

2.5.5 电度表及其它仪表设备损失电量的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3章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均方根电流法

3.3 均方根电流法与其它线损计算方法的比较

3.3.1 平均电流法(形状系数法)

3.3.2 最大电流法(损失因数法)

3.3.3 等值电阻法

3.3.4 均方根电流法的普遍性

3.4 影响理论线损的技术因素

3.4.1 导线电阻对线损的影响

3.4.2 线路运行电压对线损的影响

3.4.3 功率因数对线损的影响

3.4.4 变压器型号对线损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降损措施

4.1 引言

4.2 电网降损管理措施

4.3 电网降损技术措施

4.3.1 电网升压改造

4.3.2 合理调整运行电压

4.3.3 更换导线截面

4.3.4 线路的经济运行

4.3.5 按经济电流密度运行的降损节电效果

4.3.6 增加并列线路运行

4.4 变压器经济运行

4.4.1 双绕组单台变压器经济运行

4.4.2 增加并列线路运行

4.4.3 多台不同容量变压器经济运行

4.4.4 两台三绕组变压器经济运行

4.4.5 降低配电变压器电能损耗

4.5 配电网的无功补偿

4.5.1 无功功率与电压及线损的关系

4.5.2 配电网的主要无功负荷

4.5.3 配电网无功补偿的原则

4.5.4 配电网无功补偿的标准

4.5.5 提高功率自然因数

4.5.6 无功功率补偿办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算例分析

5.1 引言

5.2 电网基本情况

5.2.1 代表日期及计算方法

5.2.2 截止代表日当前运行设备统计情况

5.2.3 代表日异常运行方式

5.2.4 代表日供电量及温度信息

5.2.5 代表日与前阶段电网最大负荷(35kV 及以下)比较

5.3 分压分地区线损计算分析

5.3.1 110kV 理论线损率分析

5.3.2 35kV 及以下理论线损率分析

5.4 计算结果整体分析及提出降损策略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电力系统中发电厂生产的电能是通过电网的输电、变电和配电环节供给用户的。在输送和分配电能的过程中,电网中各元件,变压器、输电线路、补偿和调整设备以及测量和保护装置,都要耗费一定的电能。安全和降损是电力企业的两大主题,实际配电系统中的线损水平是衡量和考核供电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综合指标,有效降损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本文从实际需要出发,在介绍线损理论计算方法与降低线损的管理和技术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配电系统进行了线损分析和研究,算例部分全部采用实际系统参数和实际运行数据,并提出了针对该配电系统降低线损的技术措施和改进方案,对提高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明显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降低线损的技术措施大体上可分为运行性措施和建设性措施两大类。降损的运行性措施主要有:提高用户的功率因数,平衡低压电力输送过程中的三相负荷,适当提高或降低电力网运行的电压水平,调整用户负荷曲线,合理安排检修等;降损的建设性措施主要有:采用节能型电气设备,对于低压电力供应密度比较高的情况采用铜导体比采用铝导体有较好的节能效果,线路上采用节能型连接金具,以及采用电子型、长寿命、宽量程的电表等。本文论述了电力网络降损的技术措施,对配电网技术线损部分因素进行了经济性分析。分析了变压器和导线的选择配置,以及配电网技术经济运行区域等,为降损改造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实际线路计算,验证文中提到的各种分析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计算结果基本能够满足实际要求。
  本文首先对线损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然后介绍了降低线损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最后针对某供电企业配电系统的理论线损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与实际运行情况相对照,提出了降低该系统线损的具体措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