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胆淤型)临床疗效观察
【6h】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胆淤型)临床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英文专业名词

声明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致 谢

展开▼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用婴肝合剂和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胆淤型)的疗效,并探讨作用机制以及临床意义。 方法:从武汉市儿童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病房和西医消化科病房2006年3月至2007年10月住院治疗的患儿中,选择符合婴幼儿期(1岁以内)起病的,临床上是以全身皮肤黄疸、肝功能异常和肝脏肿大为主的48例婴儿肝炎综合征(胆淤型)病例,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统计学分析与总结。将48例婴儿肝炎综合征(胆淤型)患儿按住院顺序先后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用西药联合婴肝合剂和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用单纯西药治疗;观察两组的血清总胆红素(STB)、直接胆红素(DTB)和谷丙转氨酶(ALT)治疗前后的效果以及患儿肝脏大小(cm),并进行治疗前后统计分析。 结果: 1.48例婴儿肝炎综合征(胆淤型)患儿均为小于12个月的婴幼儿,所有病例明确为病毒感染相关性。其中巨细胞病毒CMV-IgM阳性19例,占41.3%;IgG阳性1 3例,占28.3%;两者均阳性12例,占26.1%;单纯疱疹病毒HSV-IgM阳性8例,占17.4%;风疹病毒IgM阳性3例,占6.5%;EB病毒IgM阳性2例,占4.3%;病因不明者3例,占6.5%。 2.48例病例均以全身皮肤黄疸持续不退或者复而又现为首发就诊。所有患儿的肝功能均受损,均有黄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以及丙氨酸转氨酶异常。所有患儿经皮测量胆红素均>12mg/L;小便短黄颜色加深;大便呈淡黄色者6例,黄白交替者38例,白色者2例。全部病例肝脏触诊右肋下大于2.5cm。所有病例在临床上均没有出现并发严重的呼吸道、消化道及其他系统的感染性疾病,中枢性疾病,出血性疾病以及先天性疾病,遗传代谢性肝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内分泌性肝糖元累积症等。 3.中西医治疗组与西医对照组在临床特点,病情严重程度,生活环境,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的资料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血清STB、DTB、ALT检验值均下降,治疗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0.01。两组肝脏均缩小,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4.治疗组治愈8例,占28.57%,好转19例,占67.86%;未愈1例,占4.08%;总有效27例,占96.43%;对照组治愈3例,占15.0%,好转11例,占55%;未愈6例,占30.0%;总有效14例,占70.0%。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总疗效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婴儿肝炎综合征(胆淤型)由多种病因引起,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螺旋体、梅毒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先天性肝内外胆道畸形,都可以成为发病诱因。其病因较为复杂,以病毒感染的比例最大,常见病因有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风疹病毒、EB病毒以及单纯疱疹病毒;其中以巨细胞病毒是其主要病因之一。 2.治疗后所有患儿经皮测量胆红素下降<7mg/L,大便颜色变成黄色,小便浅黄色。两组病例中治疗组利胆、退黄、降酶、缩肝等均较对照组为优,治疗组总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胆淤型)疗效可靠,大大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 3.48例患儿均为新生儿期感染CMV以及其他病原体后胆管炎性改变,胆管上皮受损,炎性肿胀,胆道容易被粘稠的粘液或浓缩的胆汁部分阻塞,导致管腔发生狭窄,胆道部分阻塞。本文中运用中西医结合用婴肝合剂和茵栀黄注射液治疗由于胆汁淤积形成胆道部分梗阻的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同时说明疏肝利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具有明显的改善微小胆管炎性感染,维持胆道通畅,促进胆汁排泄等优点。对这类胆道部分梗阻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将有可能阻断患儿发展成完全胆道闭锁,从而改写这部分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的预后及转归,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