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黄角颗粒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及其无创动态监测的临床研究
【6h】

黄角颗粒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及其无创动态监测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略词表

声明

前 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讨 论

1.祖国医学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认识及治疗

1.1祖国医学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认识

1.2中医通腑泄热法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

2.西医学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认识及治疗

2.1脑水肿的病理分型

2.2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的病理机制

2.3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

3.黄角颗粒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及其无创动态监测

3.1黄角颗粒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

3.2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在临床上的应用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 录

致 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59例自发性脑出血(spoutanousIntracranialHemaerrhageSICH)患者脑水肿(brainedemgBE)的临床疗效,并评估运用BORN—BE无创动态BE监护仪进行BE及时动态监测的临床实用价值。 方法: 选取59例符合条件的SICH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前者采用黄角颗粒和甘露醇联合治疗,后者采用甘露醇脱水治疗,余一般常规治疗处理均相同,并用BORN—BE无创动态BE监测仪在发病后第1、3、5、8天分别测量两组BE患者左右大脑半球的扰动系数,发病后第1、4、8天采用颅脑CT测量,依据多田氏计算公式计算两组患者脑血肿量的大小和血肿周围低密度容积的大小;采用中医诊断学方法进行中医证候学评估积分;采用神经病学的检查方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估积分。 结果: (1).在发病的第1天,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脑出血患者的综合扰动系数患侧低于健侧(p<0.01),随着病情的发展,第3天患侧和健侧扰动系数相差最为明显,患侧明显高于健侧(p<0.01);第5天患侧综合扰动系数仍明显高于健侧,但差异变小(p<0.01),病程第8天,患者的患侧综合扰动系数略高于健侧,相差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而言,在病程第1天,两组患者综合扰动系数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病程的第3、5、8天,两组患者的综合扰动系数有明显的差异(P<0.05),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 (2).在发病第1天,两组患者在在中医证候学评估积分、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估积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治疗第4、8天,二者积分有差异,尤其是在第8天二者差异显著,实验组在中医症候学评估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积分方面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 (3).在发病第1天,两组患者利用影像学检查并依据多田氏公式计算评估的血肿量和血肿周围低密度容积的大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病程第8天,二者血肿周围低密度容积较前明显增大,但两组比较有差异,在血肿量和血肿周围低密度容积量方面,实验组均小于对照组,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中西医结合治疗SICH患者比单纯西医无论在BE、脑血肿减轻方面,还是在患者的中医症候学评估积分、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估积分方面均有差异,实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2).BORN—BE脑水肿无创动态监测仪在临床上对BE的监测较为准确、灵敏、实用;且为无创,可动态及时的监测,为临床明确病情和用药提供客观的数据,避免盲目用药,可作为CT、MRI的有力补充,可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使用,对临床很有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