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水稻稻曲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6h】

水稻稻曲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1. 前 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 论

5.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版图及说明

展开▼

摘要

水稻稻曲病(Ustilaginoideavirens(Cke)Tak)在世界水稻主要产区均有发生与分布,也是我国主要稻作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而黑龙江省内,1986年才于五常市首次发现,近年来已扩大蔓延到我省南部十余个县市,其危害日趋加重。本文对稻曲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稻曲病发生规律、危害损失与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如下:1.利用稻曲病菌菌核分离培养了稻曲病菌,经研究找出了稻曲病菌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适蔗糖浓度为2%—3%,最适温度为25℃,黑暗条件利于稻曲病菌生长。稻曲病粒浸出液能影响水稻种子的萌发,当达到一定浓度时,随浓度升高,对种子萌发抑制作用加强。2.通过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接种试验,初步明确了水稻孕穗期是稻曲病的侵染时期。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稻曲病的发生与不同年份的气象条件、不同地块的小气候、品种的抗病性及肥料施用量有关。7、8月份降雨量多、日照时数少、相对湿度大、温度适中,稻曲病始病期早,发病严重,菌核产生量多。在施用一定磷肥条件下,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稻曲病发生加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