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抗大豆灰斑病新种质的筛选与抗源利用
【6h】

抗大豆灰斑病新种质的筛选与抗源利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前言

1.1大豆灰斑病的研究概况

1.1.1.大豆灰斑病的分布和危害

1.1.2大豆灰斑病的生物学特性

1.1.3大豆灰斑病的侵染和流行

1.1.4大豆灰斑病的生理小种分化

1.1.5大豆灰斑病的抗性遗传

1.1.6大豆灰斑病抗源筛选和利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1.1.7大豆灰斑病研究的发展趋势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材料

2.1.1供试菌种

2.1.2供试大豆材料

2.2试验方法

2.2.1菌种的保存、培养、菌液的制备、接种方法

2.2.2材料的种植方法

2.2.3病情的调查统计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单生理小种鉴定结果与分析

3.1.1多抗资源的筛选

3.1.2 1~10号生理小种致病频率和供试材料的复合抗性频率分布

3.1.3强毒力生理小种的测定

3.1.4抗优势和强毒力生理小种的品种

3.1.5鉴定的主栽品种对大豆灰斑病菌1~10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分析

3.2田间混合菌种鉴定结果与分析

3.2.1 99~01年全省大豆新品系对灰斑病抗性鉴定

3.2.2不同生态区大豆新品系的抗性分析

3.3抗源的利用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1

附2

附3

展开▼

摘要

用人工接种大豆灰斑病菌的方法对224份供试材料,在生理小种水平上进行了抗性鉴定,并对99~01年黑龙江省各大豆育种单位的211份大豆新品系进行混合菌种接种鉴定,筛选出抗8个以上生理小种的多抗资源及同时抗优势和强毒力生理小种的资源.针对龙江品种的抗病情况,有目的地利用抗源,创新种质.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224份大豆品种(系)中抗8个以上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共有47份,占供试材料的20.98﹪,其中东北农业大学的材料最多,比例达46.81﹪,并且黑龙江省主栽品种有5份,占多抗材料的10.64﹪.大豆灰斑病菌1~10号生理小种对供试材料的致病频率范围小于对主栽品种的致病频率范围,前者为50﹪~79﹪之间,后者为37.5﹪~85﹪之间.供试材料和主栽品种中,均既有抗单个小种和抗多个甚至全部生理小种的品种,表明在现行大豆品种资源中,具有较丰富的专化抗性资源和广谱性的抗源,该文测得大豆灰斑病1~10号生理小种中,6号的毒力最强,抗优势1号和7号且同时抗6号生理小种的材料共22份,其中东北农业大学的材料所占比例最大,达68.18﹪.该研究利用抗源,共育成并推广了10个抗灰斑病品种和15个抗灰斑新品系,其中1份进入生产试验,4份进入区域试验,其他在定量鉴定试验阶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