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豆抗食心虫性状及抗虫性遗传规律的研究
【6h】

大豆抗食心虫性状及抗虫性遗传规律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引言

1.1大豆食心虫简介

1.2植物抗虫机理研究

1.2.1抗虫性的类型

1.2.2植物抗虫性的基础

1.2.3植物抗虫性的遗传

1.3大豆抗食心虫性研究

1.3.1抗性鉴定筛选

1.3.2大豆抗食心虫性机制的研究

1.3.3虫食率对大豆产量影响的研究

1.3.4大豆抗食心虫性遗传规律的研究

1.3.5大豆抗食心虫性育种

1.4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材料

2.1.1试验田及网室

2.1.2供试材料

2.2方法

2.2.1 田间调查与室内考种

2.2.2抗性等级的划分

2.2.3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抗性等级的划分

3.2大豆品种物候特性与抗虫性的关系

3.3亲本世代各性状的表现及与抗虫性的相关性

3.4 F2代各性状的表现及与抗虫性的相关性

3.5大豆抗食心虫性的遗传规律

3.5.1杂交F1代的抗虫性表现

3.5.2杂交F2代的抗虫性分离

3.5.3杂交F2代的抗虫性分离

3.5.3对F2代抗食心虫性分离比例的分析

3.5.4抗虫性的遗传率

4.讨论

4.1大豆品种物候特性与抗虫性的关系

4.2亲本世代与杂交后代抗虫性的表现

4.3抗虫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4.4大豆抗食心虫性的遗传规律

5.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是中国东北大豆产区的重要害虫,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严重影响.培育抗虫品种是防治大豆食心虫的一种既经济义有效的方法.在进行品种选育时,必须要针对大豆本身的某些抗虫性状进行选择,同时要明确抗虫性的遗传规律,以期为抗虫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该试验对大豆抗食心虫性状进行进一步探讨,并初步研究大豆抗食心虫性的遗传规律.以2002、2003年2年的实验材料为研究对象,用经多年鉴定出的抗源材料,配制正反交杂交组合.考查不同世代大豆的外部形态性状、内部生化性状以及生态性状对抗食心虫性的影响.根据抗虫及感虫对照的抗虫表现制定出该试验的抗虫分级标准,并以此标准对F<,2>代的抗性进行分组,再把F<,2>代群体抗性分离比例进行遗传类型的适合性测验.同时计算抗食心虫性的遗传率.在进行抗虫性鉴定时,必须指定几个对照品种以确定抗、感标准.但在不同的试验材料、不同试验条件下,抗性标准是不统一的.所以该次试验制定了符合该试验的抗性标准.实验发现,经错期播种的早熟品种8004的易受害期虽与大豆食心虫为害虫盛期相吻合,但仍具有很强的抗虫性,说明其除了生态抗性以外还另有其他抗性机制.在形态抗性方面,发现大豆的株高、荚毛颜色、百粒重、籽粒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均对抗虫性有一定影响.同时发现,同一性状在不同世代对抗虫性的影响力是不同的.在亲本世代表现比较显著的影响因素,在F<,2>代表现并不显著.部分性状在F<,2>代的表现与在亲本世代的表现有较大区别,说明决定此性状的基因可能已产生分离.从而也说明仅根据亲本世代的少数几个性状来判断抗感性是不全面的.正反交F<,1>代的抗性基本相同,说明控制抗虫性的基因主要为核基因.而在F<,2>代群体中,抗性出现明显分离.以图形分析方法进行初步分析,推测与抗虫有关的基因可能有2对.按当年度的抗感标准对F<,2>代群体进行分组,发现其抗感分离比例接近于9:6:1.经χ<'2>适合性测验,实际分离比例与理论分离比例符合度高于95﹪.符合2对独立的具有显性积加效应的等位基因的特征.经计算,其抗虫性遗传率高于70﹪.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