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扎龙湿地土地利用动态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6h】

扎龙湿地土地利用动态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Contents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湿地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1.3.1 湿地的定义与分类

1.3.2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1.3.3 湿地评价

1.3.4 湿地研究方法

1.3.5 湿地与全球变化

1.3.6 湿地的保护与管理

1.4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研究动态

1.4.1 国外研究动态

1.4.2 国内研究动态

1.5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动态

1.5.1 区域可持续发展国外研究动态

1.5.2 区域可持续发展国内研究动态

1.5.3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扎龙湿地自然状况

2.1.2 扎龙湿地社会经济条件

2.2 资料

2.2.1 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的获取

2.2.2 可持续发展评价数据来源

2.3 方法

2.3.1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模型

2.3.2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2.4 分析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扎龙湿地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3.1.1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

3.1.2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

3.1.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3.1.4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3.2 扎龙湿地可持续发展评价

3.2.1 子系统分析

3.2.2 区域差异分析

4 讨论与建议

5 结论

致 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之一,是当前国际众多学科学者共同关注的热门研究领域。湿地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多样,近年来,土地利用类型发生着巨大变化,湿地一度被认为是荒地废地加剧了对湿地的利用和破坏,使湿地面积和生物多样性锐减、湿地功能退化、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下降。保护湿地成为当前研究的首要问题。湿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因素可以体现湿地可持续性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基于1995-2004年影像数据(LandsatTM),运用目前较先进的地球空间技术(3S技术)分析了扎龙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应用投影寻踪评价分析方法对扎龙湿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状况资料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实现扎龙湿地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为实现扎龙湿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结论如下:
   (1)扎龙湿地各地类土地利用在研究时段(1995-2004年)内变化幅度较明显,其中草地94.12%、湖泊-58.67%、耕地17.88%和沼泽-9.12%,9年间整体变化幅度较大。其中草地和耕地在各研究时段(1995-2000年,2000-2004年)持续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1995-2000年草地65.27%、耕地13.05%,2000-2004年草地65.27%、耕地4.27%;沼泽、湖泊和盐碱地在不同时段内表现为波动变化,居民地变化幅度最小。
   (2)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为研究时段内草地、耕地占研究区总体面积的比重增加,湖泊、盐碱地、沼泽地面积比重减少,居民地比重变化很小。
   (3)扎龙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在各研究时段(1995-1997年,1998-2000年,2002-2004年和2005-2007年)扎龙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呈现出波动状态,在1998-2000年期间扎龙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而进入下一时段(2002-2004年)表现为迅速下降而2005年之后有所上升。
   (4)随着人类活动对湿地影响的日益加重,湿地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研究时段内资源环境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上表现为下降,进入本世纪以来表现尤为明显。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发展子系统的可持续性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
   (5)扎龙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有较显著的区域差异,杜蒙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最低的是富裕。1995年-2007年扎龙湿地境内各县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以各县的资源环境子系统表现最为明显。随着各县土地利用程度的逐步提高,土地盐碱化程度加重,导致中低产田数量增加,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有所下降,从而导致耕地比率继续增加。工程项目的开发也加重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程度,沼泽面积和湖泊面积均持续减少。湿地境内各县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均受到严重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