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比例分别为:100:0.75:25.50:50.25:75和0:100)'/> 西南桦、思茅松和北美红杉幼苗对N、P养分的适应机制-博士-中文学位【掌桥科研】
首页> 中文学位 >西南桦、思茅松和北美红杉幼苗对N、P养分的适应机制
【6h】

西南桦、思茅松和北美红杉幼苗对N、P养分的适应机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前言

1.1供N水平与植物适应

1.1.1 N的吸收与利用

1.1.2 N素营养与C分配

1.1.3 N素营养与根系形态

1.1.4 N素营养与根系生理生态

1.1.5 N素营养与叶片生理生态

1.2 N素形态对植物生理生态过程的影响

1.2.1树木对NH4+-N和NO3--N吸收的选择性

1.2.2树木对不同氮素形态的生长反应

1.2.3氮素形态对树木其它养分吸收的影响

1.2.4两种形态氮素的相互作用

1.2.5 NH4+-N和NO3--N吸收对树木根际pH值的影响

1.3供P水平与植物适应

1.3.1 P的吸收与利用

1.3.2 P素营养与C分配

1.3.3 P素营养与根系结构特征

1.3.4 P素营养与根系生理生态特性

1.3.5 P素营养与地上部分生理生态特性

1.4问题的提出

1.5研究的思路和研究内容

1.6研究的意义

2研究方法

2.1温室栽培试验

2.1.1材料

2.1.2方法

2.2野外试验

2.2.1试验地点自然概况

2.2.2采样方法

2.3指标测定

2.3.1植物样指标

2.3.2土壤(或石英砂)指标测定

2.4数据分析

3、西南松、思茅桦和北美红杉幼苗对不同N、P营养水平下的生长反应

3.1 N、P供应水平与幼苗的生长

3.1.1幼苗高生长

3.1.2幼苗地径生长

3.1.3苗高/地径比值的变化

3.2 N、P供应水平与幼苗生物量分配

3.2.1地上部分生物量

3.2.2地下部分生物量

3.2.3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比率的变化

3.2.4幼苗净增生物量在根、茎、叶中的分配

3.3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结构特征

3.3.1根系结构的变化

3.3.2地上结构的变化

3.4讨论与结论

3.4.1讨论

3.4.2初步结论

4幼苗在不同N、P水平下的养分吸收与利用

4.1不同供N水平对幼苗体内养分浓度的影响

4.1.1幼苗根中养分浓度

4.1.2幼苗茎中养分浓度

4.1.3幼苗叶中养分浓度

4.2不同供N水平与幼苗体内的养分含量

4.2.1幼苗根中养分含量的变化

4.2.2茎中养分含量的变化

4.2.3叶中养分含量的变化

4.3不同供P水平对幼苗体内养分浓度的影响

4.3.1西南桦、思茅松和北美红杉幼苗根系中养分浓度

4.3.2西南桦、思茅松和北美红杉幼苗茎中养分浓度

4.3.3西南桦、思茅松和北美红杉幼苗叶中养分浓度

4.4不同供P水平对西南桦、思茅松和北美红杉幼苗体内养分含量的影响

4.4.1根系中养分含量的变化

4.4.2茎中养分含量的变化

4.4.3幼苗叶中养分含量的变化

4.5讨论与结论

4.5.1讨论

4.5.2初步结论

5土壤养分状况与幼苗体内养分含量及生物量分配之间的关系

5.1 N、P利用与生物量分配

5.1.1根系养分含量与根系生物量

5.1.2茎养分含量与茎生物量

5.1.3叶养分含量与叶生物量

5.2根际N、P供应与幼苗体内N、P浓度

5.2.1根际养分与根系养分

5.2.2根际养分与茎养分

5.2.3根际养分与叶养分

5.3土壤pH值与N、P有效性

5.3.1根际、非根际pH值与根际、非根际N和P含量的变化

5.3.2根际pH值与根际水解N和有效P的相关分析

5.4讨论与结论

5.4.1讨论

5.4.2初步结论

6 N、P养分供应与幼苗生理生态特性

6.1生理指标的变化

6.1.1 N和P供应水平与叶绿素含量

6.1.2 N和P供应水平与叶片胞间CO2浓度

6.1.3 N和P供应水平与叶片气孔导度的变化

6.1.4 N和P供应水平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6.1.5 N和P供应水平与光合速率的变化

6.1.6不同N和P供应水平下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之间的关系

6.2 N、P营养与光合特性

6.2.1叶片N、P营养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6.2.2叶片N、P营养与光合速率的关系

6.2.3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6.3讨论与结论

6.3.1讨论

6.3.2初步结论

7 N素形态对3个树种幼苗生长及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7.1不同NO3-/NH4+比例对西南桦、思茅松和北美红杉生长的影响

7.1.1幼苗高生长

7.1.2幼苗地径生长

7.1.3不同NO3-/NH4+比例对苗高/地径比率的影响

7.2不同NO3-/NH4+比例对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7.2.1地上与地下部分生物量累积

7.2.2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比率的变化

7.2.3幼苗净增生物量在根、茎、叶中的分配

7.3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结构的变化

7.3.1根系结构特征

7.3.2地上结构的变化

7.4不同NO3-/NH4+比例下幼苗的养分吸收与利用

7.4.1 N素形态对幼苗体内养分浓度的影响

7.4.2不同NO3-/NH4+比例对幼苗体内养分含量的影响

7.5不同NO3-/NH4+比例对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7.5.1叶绿素、光合速率的变化

7.5.2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变化

7.6不同NO3-/NH4+比例对基质pH值的影响

7.7讨论与结论

7.7.1讨论

7.7.2初步结论

8总结

8.1结论

8.1.1供N、P水平与树木生长

8.1.2供N、P水平与生物量分配

8.1.3供N、P水平与地下地上结构

8.1.4供N、P水平与养分吸收

8.1.5养分分配的格局

8.1.6供N、P水平与生理生态特性

8.1.7 N素形态与生理生态特性

8.2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该论文研究中,采取了温室栽培试验和野外栽培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温室栽培试验中,以一年生苗为研究对象,以砂为栽培基质,分别设置8个不同的N、P供应水平(0﹪,25﹪,50﹪,75﹪,100﹪,150﹪,200和300,以Hoagland溶液为100﹪,并作为对照)和5个不同的N素形态比例(NO<,3>/NH<,4><'+>的比例分别为:100:0.75:25.50:50.25:75和0:100).野外栽培试验中,在采伐迹地上种植一年生苗木,西南桦和思茅松的株行距为1.5×1.5m,北美红杉为2×2m.取样测定各项指标.试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在低N,P供应时,树木以减少土上部的生长,扩大地下部的生长来获取受限制的N,P资源,因此,在云南山地红壤或山地黄壤严重缺N,缺P条件下进行森林培育的实践中,为使人工林能够得到迅速健康的成长,苗圃育苗时要培育具有较大根系的苗木;造林后,要进行林地施肥,以促进幼林的生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