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监测及定居放牧影响的研究
【6h】

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监测及定居放牧影响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绪论

1.1引言

1.2荒漠化监测与评价

1.3基于遥感技术的荒漠化信息提取

1.3.1目视解译

1.3.2植被指数

1.3.3基于分类方法的遥感信息提取

1.3.4光谱混合分析技术在荒漠化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1.4植被覆盖度研究进展

1.4.1植被覆盖度的定义

1.4.2研究植被覆盖度的意义

1.4.3植被覆盖度的监测

1.4.4植被覆盖度监测的应用

1.5研究目的与意义

1.6技术路线

2研究区概况

2.1自然地理条件

2.1.1地理位置

2.1.2气候特征

2.1.3地质地貌

2.1.4水资源

2.1.5土壤

2.1.6植被资源

2.2社会经济条件

2.2.1开发历史

2.2.2社会经济

3数据预处理

3.1遥感影像选取

3.2数据预处理

3.2.1几何校正

3.2.2辐射校正

3.2.3影像镶嵌

3.2.4影像裁剪

4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动态变化

4.1植被覆盖度遥感模型构建

4.1.1适宜植被指数的选取

4.1.2像元二分模型

4.1.3NDVIsoil和NDVIveg的取值

4.1.4精度验证

4.2植被覆盖度等级划分

4.3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

4.4本章小结

5定居放牧对荒漠化的影响

5.1定居放牧区的确定

5.2牧区植被覆盖度等级划分

5.3定居点提取

5.4定居点造成的荒漠化评价

5.5动态变化

5.6本章小结

6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6.1自然因素

6.2人为因子

6.2.1人口因素

6.2.2人类不合理利用

6.2.3政策因素

6.3治理对策

6.4本章小结

7结论与讨论

7.1结论

7.2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重大的环境问题,困扰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是荒漠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毛乌素沙地的荒漠化程度十分严重,关于毛乌素沙地的荒漠化成因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目前国内对于荒漠化地区人为干扰信息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以毛乌素沙地为研究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基于NDVI建立像元二分模型,提取了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度,经验证平均精度为79.4%,实测数据与影像提取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92。结果表明,基于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适合于荒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度提取。 2.以植被覆盖度为评价指标,对毛乌素沙地70年代末、80年代末、21世纪初的荒漠化情况进行了评价。经统计,三个时期水体面积所占比例从1.5%~1.0%~1.3%、流动沙地面积比例从28.7%~33.5%~26.3%、半固定沙地面积所占比例从39.4%~44.7%~30.3%、固定沙地面积所占比例从28.4%~17.4%~34.7%、农田面积所占比例从1.9%~3.5%~7.4%。总体上说,毛乌素沙地70年代末~80年代末处于荒漠化发展阶段,80年代末~21世纪初处于荒漠化恢复阶段。 3.对毛乌素沙地牧区80年代末~21世纪初的荒漠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经统计,21世纪初和80年代末相比,水体面积变化很小;流动沙地A、流动沙地B、半固定沙地A、半固定沙地B的面积比例均有所下降;固定沙地A、固定沙地B、农田面积比例有所增加。即,牧区21世纪初土地荒漠化情况整体上有所好转,但农田面积增加较多。 4.80年代末共提取定居点29131个,21世纪初共提取定居点63092个,21世纪初定居点数明显高于80年代末。分析距离定居点中心不同距离上的牧压变化,结果显示,无论80年代末或21世纪初,牧压大小次序均为300~500m、100~300m、100m以内。 5.对80年代末定居点周围500m区域近十年的动态变化做了分析,结果显示,开荒地面积远大于弃耕地面积,说明定居点周围存在大规模开荒;发生植被恢复的面积远大于植被退化的面积,说明定居点周围荒漠化总体上处于逆转阶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