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松梢象嗅觉定位及其防治
【6h】

松梢象嗅觉定位及其防治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现状

1.1.1 松梢象的研究概述

1.1.2 挥发物成分的研究

1.1.3 昆虫电生理及行为反应现状

1.1.4 昆虫感器的研究现状

1.1.5 枝梢及钻蛀类害虫的防治方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红松不同部位挥发物的成分与含量

2.1 红松不同部位挥发物成分收集与分析

2.1.1 仪器和方法

2.1.2 红松挥发物的分析

2.2 红松挥发物的成分

2.2.1 红松各部位的挥发物成分

2.2.2 红松各部位挥发物含量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松梢象成虫对红松部分萜类物质的EAG及行为反应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红松挥发性化合物

3.1.3 EAG测定方法

3,1.4 松梢象的行为测定

3.1.5 结果处理

3.2 松梢象成虫对红松挥发物的EAG反应及行为反应

3.2.1 松梢象对挥发物的EAG反应

3.2.2 松梢象对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松梢象触角感器超微结构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仪器和药品

4.1.2 制样方法

4.2 结果

4.2.1 松梢象触角的一般形态

4.2.2 松梢象触角感器的类型及分布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松梢象药剂防治

5.1 防治方法及结果

5.1.1 室内防治

5.1.2 林间防治

5.2 讨论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松梢象(Pissodes nitidus)是红松的重要枝梢害虫,幼虫和成虫都危害红松主梢,造成树干分叉,严重影响其生长,降低材质与出材率。目前对松梢象的科学防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缺乏充足的研究积累和技术储备。林业生产中对松梢象仍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为探索生态安全型防治技术,本文重点研究了红松挥发物质的成分及含量、松梢象对红松挥发物的EAG反应及行为反应、松梢象触角超微感器及部分无公害农药对松梢象的防治效果,获得如下研究结果。
  1、利用动态顶空收集法提取了红松挥发物,气象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结果表明:在红松的挥发物中,共有30种组分,有15种萜类、5种烷烃、4种烯烃、3种酮、2种醇和1种呋喃类物质。其中共有组分22种,不同部位挥发物组分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健康主梢中α-蒎烯的含量比其它部位少,β-蒎烯、坎烯、4(10)-崖柏烯和3-蒈烯的含量比其它部位多,罗勒烯的含量多于被害主梢而少于侧梢及球果,β-月桂烯的含量少于球果而多于被害主梢及侧梢。与健康主梢相比,被害主梢多α-法呢烯和α-荜澄茄烯这两种物质;侧梢多反-柠檬烯一种物质;球果多萜品烯、β-醋酸萜品酯、α-香柠檬烯、α-石竹烯和β-倍半水芹烯这5种物质。
  2、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了松梢象对寄主红松中的S型和R型α-蒎烯、β-蒎烯、莰烯、β-月桂稀、3-蒈烯、反-柠檬烯、罗勒烯8种挥发物在0.0004μmol/μL、0.004μmol/μL、0.04μmol/μL、0.4μmol/μL及0.8μmol/μL浓度下的触角电位反应。电生理测试结果表明:松梢象成虫触角对挥发性化合物反应较为敏感,电生理反应无性别差异。成虫对不同浓度挥发物的EAG反应值呈规律性变化,即与挥发物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浓度越高,EAG反应值越高。
  3、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松梢象对寄主红松中的S型和R型α-蒎烯、β-蒎烯、莰烯、β-月桂稀、3-蒈烯、反-柠檬烯、罗勒烯8种挥发物在0.0004μmol/μL、0.004μmol/μL、0.04μmol/μL、0.4μmol/μL及0.8μmol/μL浓度下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S型α-蒎烯和R型α-蒎烯在浓度为0.04μmol/μL和0.0004μmol/μL时具有很强的引诱作用;β-蒎烯在浓度为0.4μmol/μL和0.8μmol/μL有较强的引诱作用;罗勒烯在0.4μmol/μL和0.04μmol/μL具有引诱作用;在浓度为0.4μmol/μL和0.8μmol/μL时反-柠檬烯具有趋避作用。
  4、详细描述了松梢象触角的形态结构及各类型感器分布情况,运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触角上的感器进行了观察,共发现有6种类型:掌形感器、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棒形感器及镰刀形感器。掌形感器、刺形感器和毛形感器全部分布于第七鞭亚节,锥形感器分布于梗节和柄节,棒形感器分布于梗节和鞭节,镰刀形感器分布于柄节。其中掌形感器为松梢象特有感器。刺形感器端部具有顶孔,感器壁具有微孔,推测其为嗅觉感器。
  5、为有效防治松梢象对红松的危害,利用无公害药剂对当年新生松梢象进行室内及林间防治。结果表明:在室内防治中,高渗苯氧威、猎擒及灭蚜风暴的死亡率大于50%防治效果大于70%,且与其它药剂的防治效果相比差异显著(P<0.05)。在林间防治中,为比较药剂高、低浓度及药剂的连续防治效果,在室内防治试验的基础上,选用高渗苯氧威、猎擒、灭蚜风暴三种药剂和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啶虫咪的5X、10X、15X液对红松进行林间防治。各药剂防治效果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相同药剂不同浓度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高渗苯氧威防治效果达到81.5%-98.7%,阿维菌素第一年防治效果达到79.7%-90.7%,第二年达到98.7%。第二年连续防治可明显降低红松受害率,株被害率小于4.0%。建议选择高渗苯氧威及阿维菌素15X进行林间连年防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