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圈养赤斑羚日食量和表观消化率及遗传多样性的初步分析
【6h】

圈养赤斑羚日食量和表观消化率及遗传多样性的初步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2.1 形态与生态特征

1.2.2 食性

1.2.3 繁殖生态

1.2.4 行为生态

1.2.5 其它

1.3 野生动物营养

1.3.1 野生动物日粮组成及标准

1.3.2 反刍类野生动物的粗饲料

1.4 微卫星DNA分子标记

1.4.1 微卫星DNA分子标记的定义

1.4.2 微卫星DNA位点的筛选

1.5 利用微卫星对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1.6 微卫星在哺乳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圈养赤斑羚日食量和表观消化率测定

2.1 目的与意义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与地点

2.2.2 实验设计

2.2.3 食物及粪便的采集

2.2.4 试验所用的主要器材及试剂

2.2.5 各营养物质的测定

2.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季节赤斑羚日粮的组成及其营养成分分析

2.3.2 6-7月份日粮中粗饲料变化对雄性赤斑羚日食量及其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3.3 6-7月份不同生理时期雌性赤斑羚的日摄入量和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2.3.4 不同性别的赤斑羚日粮摄入量和表观消化率的差异

2.3.5 不同季节赤斑羚日摄入量及其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2.4 讨论

2.4.1 不同季节赤斑羚日粮的组成及其营养成分分析

2.4.2 6-7月份赤斑羚的日食量和表观消化率及其与繁殖性能之间的关系

2.4.3 不同性别的赤斑羚日食量和表观消化率的差异及其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2.4.4 不同季节赤斑羚日食量及其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本章小结

3 圈养赤斑羚微卫星引物筛选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试验的内容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

3.3.1 DNA提取及PCR扩增

3.3.2 微卫星引物的筛选

3.3.3 遗传多样性

3.4 讨论

3.4.1 微卫星位点的选择

3.4.2 利用微卫星对圈养赤斑羚种群进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4.3 哈温平衡检测和连锁平衡的检测

3.5 展望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为了解赤斑羚(Nemorhaedus cranbrooki)不同季节日食量和表观消化率的变化以及探讨其日粮营养水平,于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在上海动物园繁育场选择健康赤斑羚采用全粪法,分不同季节不同生理时期进行消化率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在6-7月份,比较两组不同粗饲料的日粮,Ⅱ组日粮的日食量显著高于Ⅰ组日粮,Ⅰ组与Ⅱ组赤斑羚干物质、粗蛋白、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差异均显著(P<0.05)。添加新鲜枝叶的Ⅱ组日粮,赤斑羚干物质、粗蛋白和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呈上升趋势。建议Ⅱ组日粮为夏季赤斑羚首选日粮。
  在6-7月份,处于不同生理时期的雌性赤斑羚干物质、粗纤维和粗灰分的表观消化率差异显著(P<0.05)。表明不同生理时期可能对雌性赤斑羚的表观消化率产生一定影响。
  在1月份,雄赤斑羚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灰分的摄入量均显著高于雌性(P<0.05)。雄赤斑羚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的表观消化率不显著高于雌性(P>0.05)。在1月份雄性赤斑羚对各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和表观消化率高于雌性。
  在3-4月份,雄赤斑羚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的摄入量均较雌性高,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雄性赤斑羚干物质、粗纤维的消化率远远高于雌性(P<0.05)。在3-4月份雄性赤斑羚对各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和表观消化率仍然高于雌性。
  6-7月份雄性赤斑羚干物质的摄入量以及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粗灰分的摄入量均与1月份、3-4月份雄性的摄入量差异极显著(P<0.01)。可见雄性赤斑羚的采食量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6-7月份采食量较高,1月份和3-4月份季节较低。而6-7月份雄性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1月份、3-4月份(P<0.01)。
  6-7月份雌兽的干物质及各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均显著高于1月份(P<0.05),3-4月份雌兽的干物质及各营养物质的摄入量高于1月份,但是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6-7月份妊娠期雌性赤斑羚干物质及部分营养物质的摄入量与哺乳期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雌性赤斑羚的采食量可能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妊娠期雌性赤斑羚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它时期(P<0.05);粗蛋白消化率值显著高于配种期(P<0.05),其他生理时期其粗蛋白值无显著差异(P>0.05);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最高,与发情期差异显著(P<0.05);粗灰分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配种期和发情期(P<0.05)。可见妊娠期雌兽的干物质和部分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最高。
  本研究以采集于上海动物园繁育场的28只赤斑羚的血液样本为研究对象,利用长尾斑羚、臆羚等近缘物种的微卫星位点进行赤斑羚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及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试验结果如下:
  位点引物出现扩增条带,9个位点引物能够稳定扩增。其中4个位点为高度多态性位点(PIC>0.5),3个位点为中度多态性位点(0.25<PIC<0.5),1个位点为低度多态性位点(PIC<0.25),1个位点为单态位点(PIC=0)。
  8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出34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529;观察杂合度(H0)为0.562;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5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00。以上结果表明:上海动物园赤斑羚种群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