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机理及效能评价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6h】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机理及效能评价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启示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林产工业的研究范围

2.1.2 生态产业链的定义

2.1.3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的内涵

2.1.4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中效能评价

2.2 生态产业链演进相关概念辨析

2.2.1 生态产业链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辨析

2.2.2 生态产业链与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辨析

2.2.3 演进与演化的辨析

2.3 理论基础

2.3.1 循环经济理论

2.3.2 工业生态理论

2.3.3 产业共生理论

2.3.4 自组织理论

2.3.5 演化博弈理论

2.4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机理分析

3.1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的形成机理

3.1.1 形成动力

3.1.2 形成阻力

3.2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的驱动机理

3.2.1 价值创造驱动

3.2.2 产业规划驱动

3.2.3 协同创新驱动

3.2.4 多维驱动模式

3.3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的共生机理

3.3.1 共生关系

3.3.2 共生效应

3.4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机理模型构建

3.4.1 演化条件

3.4.2 演进过程

3.4.3 演进模型

3.5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3.5.1 环境要素关系探讨与研究假设

3.5.2 主体要素关系探讨与研究假设

3.6 本章小结

4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的模式及稳定性分析

4.1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阶段划分

4.1.1 形成阶段

4.1.2 成长阶段

4.1.3 成熟阶段

4.1.4 创新阶段

4.2 国内林产工业基地发展现状对比

4.2.1 华南地区林产工业基地

4.2.2 华东地区林产工业基地

4.2.3 华北地区林产工业基地

4.2.4 东北地区林产工业基地

4.2.5 西部地区林产工业基地

4.2.6 优势对比及经验总结

4.3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归类

4.3.1 单一型生态产业链

4.3.2 生态工业园区

4.3.3 虚拟型共生网络

4.3.4 不同结构属性对比

4.4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稳定性研究

4.4.1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稳定性分析

4.4.2 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稳定性策略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机理模型实证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数据收集

5.1.1 问卷设计

5.1.2 数据收集

5.2 研究方法简介

5.2.1 结构方程模型原理

5.2.2 结构方程模型步骤

5.2.3 参数估计方法选择

5.3 变量测量与问题设置

5.3.1 环境因素的测量

5.3.2 主体因素的测量

5.3.3 演进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5.4 信度与效度检验

5.4.1 信度检验

5.4.2 效度检验

5.5 研究假设的验证过程与结果

5.5.1 验证性因素分析

5.5.2 多群组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效能评价

6.1 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6.1.1 评价方法选取

6.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 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中的产业效能评价

6.2.1 数据来源及指标设定

6.2.2 经济效率的测算与分析

6.2.3 生态效率的测算与分析

6.2.4 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的发展状态及存在问题

6.3 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中的企业效能评价

6.3.1 数据来源及指标设定

6.3.2 经济效率的测箅与分析

6.3.3 生态效率的测算与分析

6.3.4 黑龙江省林产工业企业的发展状态及存在问题

6.4 本章小结

7 推进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的对策建议

7.1 优化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的组织结构

7.1.1 建立企业联盟共生网络

7.1.2 建立能源供给共生网络

7.1.3 建立产业联盟共生网络

7.2 提高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7.2.1 调整生态产业链的价值创造环节

7.2.2 强化新技术的示范效应和学习效应

7.2.3 建立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复合管理系统

7.2.4 培育企业合作文化和创新意识

7.3 构建利于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的政策体系

7.3.1 健全产业融资扶持机制

7.3.2 转变财政补贴重点

7.3.3 完善税收优惠方式

7.4 扩展生态产业链的木材资源供给途径

7.4.1 建立企业原料林基地

7.4.2 建立原材料进口基地

7.4.3 建立废旧木材循环系统

7.5 完善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的配套设施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禀赋及环境承载能力严重失衡。发达国家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20多年高速发展期间集中出现,而且该问题在黑龙江省林产工业方面尤其凸显。目前,大小兴安岭可采森林资源面临枯竭状态,林区经济和生态均濒临危机。自2014年4月1日起,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实施天然林“全面停伐”政策,致使该地区林产工业企业由于缺乏原材料而陷入生存困境。国内外林业发展经验表明:单纯地发展林产工业或是单纯地保护森林资源都不能实现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链是在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强调企业间通过物质交换、信息交换及资源共享建立互利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是实现林产工业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核心环节,也是协调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此,本论文探索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机理及发展模式,利用黑龙江省林产工业企业调研数据对生态产业链演进影响因素模型进行验证,对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过程中的行业及企业效能变化进行评价和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为黑龙江省地方政府设计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及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及政策提供指导。
  首先,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以循环经济理论、产业共生理论、自组织理论及演化博弈理论为指导,界定了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和效能的内涵及研究范围,构建了演进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指出生态产业链是一种生态型的产业系统创新方式,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过程就是其效能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受多种因素影响,既受产业链的企业主体因素影响,也受外部环境因素的推动,对其研究的重点是生态产业链的驱动机理、发展模式及稳定性。
  其次,按照演进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动力和阻力,探讨其形成机理;阐释生态产业链演进的驱动主体及驱动模式,探讨其驱动机理;辨析产业链节点企业关系,探讨其共生机理;在此基础上,基于自组织理论描述产业链的演进条件和演进过程,分析了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并提出演进机理模型假设。运用演进机理模型对演进过程进行解析,将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划分为四个演进阶段(形成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创新阶段),例举国内国五大林产工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及各类发展模式构建的基础,将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概括为三种类型(单一型生态产业链、生态工业园区及虚拟型共生网络),并运用动态博弈模型对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的稳定性进行详析,提出保持规模效益、集聚效应和外部经济是维持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稳定性的有效策略。
  再次,开展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影响因素问卷调查,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整理,确定验证分析的量表,对问卷调研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检验,对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修正及解释分析。从假设检验的结果来看,调研数据验证了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机理模型提出的大部分理论假设。从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两个维度构建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提取影响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的关键要素作为环境变量;运用能够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三阶段DEA评价模型,从时间序列分析角度和截面数据分析角度对2004-2014年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的产业效能及2013年企业效能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了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过程中不同行业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的变化趋势及处于不同组织形态中的企业的效能平均水平。评价结果为制定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策略提供有益参考。
  最后,结合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的现实基础,设计了三种产业链演进的高阶发展模式,即企业联盟共生网络、能源供给共生网络及产业联盟共生网络,从提升产业链的主体的价值创造能力、构建产业链演进的政策保障体系、扩展生态产业链的木材资源供给途径及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方面,提出推进黑龙江省生态产业链演进的对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