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增加贫困山区农民收入问题研究——以巩义市为例
【6h】

增加贫困山区农民收入问题研究——以巩义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2文献综述

1.3研究理论工具与方法

1.3.1研究理论工具

1.3.2研究方法

1.4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1.4.1研究思路

1.4.2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2巩义市贫困山区农民增收问题现状

2.1巩义市情况介绍

2.2贫困山区农民的收入构成分析

2.3贫困山区农民增收困难分析

2.3.1贫困山区农民收入增速缓慢

2.3.2贫困山区农民收入差距拉大

2.3.3贫困山区农民收入负担沉重

2.3.4贫困山区过剩劳动力就业质量低

3贫困山区农民增收困难的成因分析

3.1自然环境因素

3.2贫困山区农民自身因素

3.3公共政策因素

3.3.1政策对贫困山区农民增收引导乏力

3.3.2政策对贫困山区农民利益分配上的弱化

4增加贫困山区农民收入的对策

4.1培育增收因素,引导群众挖掘增收潜力

4.1.1做好思想技能培训,引导群众自力更生实现增收

4.1.2科学评价增收环境,依靠科学实现增收

4.2加大调控力度,有针对性的实现增收

4.2.1以就地增收致富贫困山区留守农民

4.2.2以转移就业增加贫困山区过剩劳动力收入

4.2.3以移地安置实现贫困山区生态移民增收

4.3发挥政策的分配作用,加大贫困山区的资金投入

4.3.1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4.3.2规范财务支付制度,解决农民负担问题

4.3.3建立农业风险基金,扩展农村融资渠道

4.3.4完善民生救助体系,解除山区农民后顾之忧

4.4优化公共政策的质量,确保贫困山区群众利益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等五个基本地貌类型,有不少地理学家将前三种统称为山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的山区。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9%。①根据国家测绘总局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大约1/3的人口,2/5的耕地分布在山区,2/5的粮食供应源于山区。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山区的广大群众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与同期的其它地区相比,由于地理环境、公共政策等因素制约,山区农民收入绝对值大幅度落后,增收乏力,不少山区的农民还处在相对贫穷落后的环境。在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的今天,实现贫困山区群众的快速增收必将成为当前时期我们党和政府必须时刻关注,并在公共政策层面加以引导的重要工作。作为研究公共政策的学生,结合本职工作,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一是要培育增收因素,引导群众挖掘增收潜力;二是要加大调控力度,有针对性的实现增收,即根据山区群众的三个分类,留守农民以就地增收主,过剩劳动力以转移就业为主,生态条件恶劣的以生态移民移地安置为主;三是发挥政策的分配作用,加大贫困山区的资金投入,解决农民负担问题扩展农村融资渠道,完善民生救助体系,解除山区农民后顾之忧;四是优化公共政策的质量,确保贫困山区群众利益。总之,通过我们对贫困山区群众增收问题的研究,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提供一种思维的方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努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