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视黄醇结合蛋白4、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特征的关系
【6h】

视黄醇结合蛋白4、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特征的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 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 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语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Binding Protein4,RBP4)、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冠心病稳定性、恶化及选择性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预测联合检测hsCRP、RBP4可否作为一种更为有效的判断病情的稳定性及预后的检测指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及致残率、致死率也快速提高,冠心病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绝大多数的冠心病的根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1]。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长期慢性炎症、增殖性疾病,炎症在脂质条纹形成、粥样斑块形成及发展及急性冠脉综合症各个阶段均发挥作用眨[2]。国内外对hsCRP与冠心病的关系的研究很多、也很深入,RBP4与冠心病的关系的研究逐步增多,但把二者与冠心病寿及冠脉病变程度相联系的报道还很少。
   材料和方法:
   通过将85例受试病人按标准分为对照组21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2不稳定型心绞痛组(VAP)4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0例。再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病人又分为单支病变组(UAP-1)28例、双支病变组(UAP-2)26例、三支病变组(UAP-3)10例。入院后所有病人均于入院24h内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ml(AMI和UAP患者入院后即刻抽取)入肝素锂管,摇匀,3000r/min,10 min,分离血液并取上层血清0.5ml置于PPV管中-80℃保存待测,供查RBP4浓度应用。同时抽取静脉血3ml(AMI和UAP患者入院后即刻抽取),用普通消毒试管不加抗凝剂,常温(20~25摄氏度),待凝固后抽取上层血清0.5ml置于PPV管中,-80℃保存待测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均排除风湿、类风湿类疾病、糖尿病、急性、慢性炎症性疾病、恶性肿瘤、传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的肥胖、体重过轻、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心肌病、瓣膜病,有明显脑血管或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等。所有病人的诊断都经临床、试验室诊断电生理检查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血清RBP4的浓度,采用免疫荧光法来定量检测血清中的高敏CRP浓度。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采用采用Judikin’s导管技术,大部分经右桡动脉途径,少数经右股动脉或左侧桡动脉进行,常规多体位投照。造影结果由两名以上有经验的心内科介入专家判定。冠心病诊断标准为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中至少1支血管内径狭窄大于50%,左主干受累超过50%计为双支,左主干与左前降支、左回旋支不重复累计;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径狭窄小于50%为对照组。一切定量资料全部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1)四组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浓度
   视黄醇结合蛋白4血清浓度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2例(49.09±6.60ng/ml)、急性心肌梗死组10例(51.37±10.09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21例(43.10±8.79ng/ml)和稳定型心绞痛组42例(43.44±9.5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2)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2例(4.084±1.95mg/l)、急性心肌梗死组10例(4.84±1.72mg/l)明显高于对照组21例(1.51+0.73mg/l)和稳定型心绞痛组12例(1.89±0.42mg/l),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两组间比较有区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心绞痛与对照组之间,有区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3)(冠心病人)血清hsCRP浓度与冠脉造影结果
   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浓度较对照组21例(1.51±0.73mg/l)明显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单支病变组28例(3.86±2.27mg/l)、两支病变组26例(4.13±1.86mg/l)、三支病变组10例(3.64±1.27mg/l)浓度,对照组与病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之间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冠心病人)血清RBP4浓度与冠脉造影结果
   视黄醇结合蛋白4浓度比较对照组21例(43.10±8.79ng/ml)单支病变组28例(49.18±7.32ng/ml)、两支病变组26例(50.10±5.77ng/ml)、三支病变组10例(51.73±6.65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之间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高敏C反应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4两者的血清浓度在UAP组及AMI组明显高于SAP组与对照组,由此猜想高敏C反应蛋白及视黄醇结合蛋白4血清浓度变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的恶化进展有关。
   (2)视黄醇结合蛋白4、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浓度在AMI组和UA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由冠脉造影确定的不同病变支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视黄醇结合蛋白4、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脉病变程度及支数无明确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