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内镜下经腋切口“双平面”法再次隆乳的临床研究
【6h】

内镜下经腋切口“双平面”法再次隆乳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临床入组资料

2.2 手术方法

2.3 术后随访

2.4 术后评价

3 结果

3.1 术区情况

3.2 评价结果

3.3 包膜挛缩再发生率

4 讨论

4.1 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的诊断与常规治疗

4.2 松解并部分去除或完全去除包膜在包膜挛缩治疗中的差别

4.3 假体置入“双平面”下在降低包膜挛缩、提高术后乳房形态方面的优势

4.4 内镜辅助腋下切口入路在治疗包膜挛缩中的优势

4.5 体会与探讨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的原因与防治

个人简历及在研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假体隆乳术是目前整形外科开展最多的手术之一。假体置入术后会产生一个围绕假体的纤维性包膜,而此包膜挛缩引起的乳房外形异常仍是一个常见并发症。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均处于探索阶段。
  目的:
  观察内镜辅助下经腋下切口行包膜部分切除后“双平面”法再次隆乳的效果,并探讨术后包膜再次挛缩发生的几率。
  材料与方法:
  入组标准为假体隆乳术后发生BakerⅢ级或Ⅳ级包膜挛缩患者,原假体置入术切口位置或假体置入层次不限,共入组36例。术前常规测量、评估。术中采用腋下切口,盲视下钝性分离包膜,在内镜辅助直视下,彻底分离残留包膜条索,切开纤维包膜囊,取出假体,并取出游离包膜,随后切开返折处包膜,按拟定范围线分离。在内镜辅助直视下,切断部分胸大肌起点,形成连通胸大肌后及腺体后的“双平面”腔隙。进一步确定再置入假体规格、形态、体积,尽可能置入高质量毛面假体。术后放置引流管,适当加压包扎。术后行门诊随访,采用术者评价与患者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评价标准是综合乳房健美标准、Baker假体包膜挛缩分级、陈育哲等假体隆乳术后效果评价改进办法,并结合临床经验制定。本研究中将术者评价等级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级别,将受术者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个等级。
  结果:
  36例入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门诊随访时间为6个月-1年,平均8个月。各项指标术者评价优良率分别为:乳房形态97%;柔软度97%;假体边缘可见度99%;乳头乳晕感觉改变99%;双上肢活动100%;乳房下垂改善程度96%。
  受术者满意率分别为:乳房形态94%;柔软度92%;假体边缘可见度96%;乳头乳晕感觉改变99%;双上肢活动100%;乳房下垂改善程度96%。
  35例患者乳房站位、卧位美观、对称、动感强、无“双峰”畸形。1例患者术后6个月乳房变硬,按Baker分级标准为Ⅲ级。
  结论:
  (1)术中采用腋下原切口或顺腋纹入路的操作,无明显瘢痕;内镜的应用变盲视为直视,实现了腋下切口包膜的部分去除、松解、腔隙完善、“双平面”的形成等系列操作,并获得了较好的术后乳房形态和动感。
  (2)术后Ⅲ、Ⅳ级包膜挛缩的再发生率约为2.8%,明显低于Ⅲ、Ⅳ级包膜挛缩再发生率为7%-31%的报道。
  (3)内镜辅助下经腋切口行包膜部分切除后“双平面”法再次隆乳是一种安全有效地获取较好乳房形态的方法,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包膜再挛缩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4)本方法并不能保证、杜绝包膜挛缩的再发生,术前应与患者充分沟通,避免不必要纠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