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个人慈善参与机制研究——基于对郑州市的调研
【6h】

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个人慈善参与机制研究——基于对郑州市的调研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五)个人慈善的理论基础

二 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个人慈善参与方式评析

(一)个人慈善参与的运行概述

(二)个人慈善参与的特点分析

(三)与传统个人慈善的比较分析

三 郑州市个人慈善的参与现状评析

(一)个人慈善的调查方法及对象确定

(二)当前个人慈善参与中的问题归纳

四 个人慈善参与困境的成因评析

(一)社会矛盾导致个人推卸慈善责任

(二)经济能力掩饰低下的认知水平

(三)信息传播缺乏公民的主动关注

(四)年龄和参与方式阻碍慈善行动

(五)捐赠观扭曲造成慈善氛围淡薄

(六)税收的挤出效应挤占个人捐赠

五 激励个人慈善参与的机制新建

(一)个人慈善参与机制的设计原则

(二)政府:监督与鼓励机制

(三)社会化媒体:推广与反馈机制

(四)公民个人:认知与行为机制

(五)受助组织:自律与市场机制

(六)新旧慈善模式:融合与发展机制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慈善事业自古以来就为改善民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世界各国无论何种意识形态,都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方面不遗余力。就中国而言,无私助人、互助进步的慈善精魂根植于每一位有担当的国人内心,具体的劝募活动也随着国家不断的繁荣发展朝着多元化、完善化迈进。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又有一种新兴的公益参与模式——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个人慈善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有利于公民将内隐的情感毫无保留地转换为积极的慈善投身与参与,有利于激发出公民个人应承担的慈善责任主人翁意识。然而,与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这一处在萌芽阶段的个人慈善参与模式自身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不足和可以开发的潜力。因此,本文最终将研究目标聚焦于“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个人慈善参与机制研究”。
  在进行具体的论证之前,本文首先对已有的中外文献做出总结和梳理,并厘清论文写作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再以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经济理性人动机与利他主义、公民公共责任与效用三组相互补充的理论作为分析社会化媒体平台上个人慈善认知及行为的指导基础。
  其次,对社会化媒体平台上,个人慈善参与方式进行简单介绍,再对该平台上个人慈善呈现出的公民自主创造慈善内容、捐款数目小额化、免费慈善推动公民参与三大主要亮点做以客观评析。再辅之以新旧慈善模式在参与渠道、救助内容、募捐效果三方面的对比,展示出社会化媒体平台之上的个人慈善的优越性,强调出这一新兴劝募模式的蓬勃生机。
  再次,选取郑州市作为了解社会化媒体个人慈善参与程度的调查地,利用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的形式对社会化媒体的认知、慈善行为发生率、慈善信息的传播率、社会化媒体途径用户捐赠的体验感等多个维度进行测量。并从这些第一手数据中,分析出当前我国个人慈善所面临的慈善主体认知偏差、行动主体参与偏差、公益行业发展偏差、社会化媒体运行偏差、社会氛围营造偏差五大问题,十二项具体表现。并利用SPSS中的相关性分析找出了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即尖锐的社会矛盾、经济能力背后的认知水平低下、主动关注的依赖性、参与方式的制约、扭曲的慈善观和税收对个人慈善的挤出效应。
  最后,结合相关理论的精髓,在供给与需求相平衡、理念化与操作化相结合、便捷性与安全性共兼顾的原则下提出新建社会化媒体平台上,个人慈善的鼓励与监督机制、推广与反馈机制、认知与行为机制、自律与市场机制、融合与发展机制这五大构想。力求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促进公民个人参与慈善救助的高水平、与时俱进发展,帮助其茁壮健康地成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