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内循环式多级A/O新工艺处理高氨氮城市生活污水的脱氮研究
【6h】

内循环式多级A/O新工艺处理高氨氮城市生活污水的脱氮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引言

1.2 水中氮的来源、危害及脱氮的重要性

1.3 城市污水生物脱氮技术概述

1.4 分段进水A/O工艺概述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创新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

2.2 试验用水与接种污泥

2.3 试验水质分析项目及方法

3 混合液内回流比和HRT对系统去除效果的影响

3.1 混合液内回流比对系统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

3.2 HRT对系统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系统沿程水质变化分析

4.1 系统各指标沿程变化分析

4.2 本章小结

5 反应速率的测定

5.1 对耗氧速率、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的测定分析

5.2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与经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试验所用的工艺系统是一种新型内循环式多级A/O污水处理系统,在同级的A池与O池之间增加一套内循环系统,使A池与O池中的部分污水能够循环往复,提高脱氮率。本试验以人工模拟城市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探索该工艺对于高氨氮城市生活污水高效脱氮的可行性。在原污水COD浓度为211-459mg/L、NH4+-N浓度为54-85mg/L、TN浓度为57-88mg/L和pH为7-8的进水水质条件下,主要研究了系统性能受混合液内回流比和HRT的影响、沿程水质的变化以及系统的反应速率(包括OUR、AUR和NUR),主要结论如下:
  (1)混合液内回流比为50%、100%、150%和200%这四种运行工况下,COD的去除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NH4+-N去除率随着内回流比的增大而减小;混合液内回流比对系统的去除率影响都不大,出水COD和NH4+-N浓度稳定且都能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平均TN去除率随着混合液内回流比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内回流比为50%时,TN去除率只有73.20%,而且出水TN不达标,其他三种内回流比下,TN去除率都有很大提升,但是在混合液内回流比为200%时,平均出水TN浓度反而超过了15mg/L,平均去除率方面也有所降低。所以,内回流应当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
  (2)HRT为8h、10h、12h和14h四种不同的工况条件下,COD的平均去除率随着HRT的增大变化不明显,出水COD浓度较低,均能控制在50mg/L以下;在HRT为8h时,平均NH4+-N去除率为87.28%,其他三种工况的NH4+-N去除率均在94%以上,去除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而且出水NH4+-N浓度都小于5mg/L,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提高HRT有助于NH4+-N去除率的提高;在一定范围内提高HRT有助于提升TN去除率。
  (3)在平均NH4+-N浓度为75mg/L、C/N比为4.5的进水水质条件下,TN去除率在一定的混合液内回流比和HRT区间内(如混合液内回流比在100%、150%,HRT在10h、12h、14h时)能达到很高的水平,说明内循环式多级A/O新工艺在处理低C/N比城市生活污水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4)通过分析四种混合液内回流比和四种HRT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发现进水水质的较大波动对系统的去除率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而且出水水质不会随着进水的变化产生较大变化,说明本工艺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
  (5)检测分析了系统在内回流比为100%,HRT为10h时的沿程水质变化。系统各段的DO、水温、pH变化不大,各级缺氧区DO浓度都很低,差别不大,但各级好氧区的DO浓度逐级变大,可在试验时逐级降低曝气量;在进水COD非常高的情况下,进入各级缺氧池之后由于稀释作用和污泥的初期吸附作用COD值降低了很多;各级缺氧池中NH4+-N浓度都比同级好氧池中高很多,各级缺氧池中的NH4+-N浓度相差不大,各级好氧池的NH4+-N浓度也都大致相当,硝化反应效率较高;在进水TN浓度很高的情况下,进入各级缺氧池TN浓度降低很多,由于进水中的高NH4+-N浓度影响使得同级缺氧池中TN浓度大于同级好氧池;同级的好氧区NO2--N及NO3--N浓度均大于缺氧区,高氨氮生活污水在此反应器内进行了部分的短程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的模式已然形成,后续的研究十分必要;系统内MLSS浓度呈现逐级递减的趋势,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此工艺系统内的平均污泥浓度有所增大。
  (6)对此内循环式多级A/O新工艺系统活性污泥的耗氧速率、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进行了测定。第二好氧池OUR为35.85mgDO/(gMLSS·h),AUR为5.78mgNH4+-N/(gMLSS·h),最大NUR为3.90mgNO3--N/(gMLSS·h),这三种速率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