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6h】

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采纳标准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人口学基本资料

2 比较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与未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组临床特点的差异

3 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变量与是否伴发体位性低血压之间的关系

4 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组与非体位性低血压组临床特点的差异

讨论

1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2 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患病率及危险因素

3 卧位舒张压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4 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患病率更高

5 研究展望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体位性低血压的研究进展

个人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体位发生改变时血压的波动或变异称为体位性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多项调查研究显示:体位性低血压可增加患者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死亡等临床事件的发生,是发生晕厥、跌倒的重要原因之一。体位性低血压是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常见临床表现。糖尿病的患者较其他人群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全球的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加,糖尿病已成为临床上的主要内分泌代谢病,根据国内外综合研究报告,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率在糖尿病人群中为8.2-44.0%,发病率差异较大,可能与研究的目标人群和诊断体位性低血压的标准不同有关。目前在体位性低血压诊断标准上,医疗界的说法尚不一致,比较认可的是美国自主神经科学学会(AAS)和美国神经病学会(AAN)1996年制定的诊断标准:当由卧位变为站立位后,3min内出现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可伴或不伴头晕等低灌注症状的临床综合征。目前体位性低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已进行过一些探究,但与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的危险因素探究较少,本研究将对住院2型糖尿病人群中体位性低血压的患病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其机制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引起重视,加强对体位性低血压的监测和防范。
  目的:旨在对住院2型糖尿病人群中体位性低血压的患病率及其可能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其可能的相关发病机制,对临床上可能合并相关危险因素的目标人群,加强体位性血压的监测,尽可能采取相关措施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并提供更加完善的依据以改善其预后。
  方法:⑴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二病区孙良阁教授组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293名(按照WHO(1999)诊断标准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⑵Logistic回归所需的样本量:估计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样本量比较复杂,文献指出:一般来讲,每个研究因素(自变量)至少需要10例样本。在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我们共有7个研究因素,因此估计至少需要70例样本量。⑶患者入院后详细记录其相关病史,收集院内或院外检查的生化指标结果(三月内最近一次的糖化血红蛋白,随机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肝肾功,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测量患者身高、体重,计算BMI。使用半自动医用血压计(有关电子血压计在临床中的使用准确性和可行性综述见附录)及立位血压(分别于立位时1、3、5min各测量一次血压及脉搏)。所进行的测量期间注意询问并观察患者是否有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出现,如有,则记录出现的症状以及发生于站立后的时间。⑷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当从卧位变为站立位后,3min内出现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或不伴头晕、视物模糊等低灌注症状的临床综合征。⑸对于无序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于连续性变量,首先使用K-S正态性检验,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使用均值±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使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⑹对于等级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对经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⑺本研究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①研究对象共293名,总体研究对象年龄范围为25-89岁,平均年龄为56.56±11.508岁。其中男性164名,比率为55.97%,测量出其中共126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比率为43%。②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组与非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组两组比较分析,其中具有显著统计意义差异的因素有:合并体位低血压组的GFR(肾小球滤过率)较低(93.75±27.135比102.69±25.780),卧位收缩压较高(139.22±20.920比132.28±17.625),卧位舒张压较高[85.50(78.00—94.00)比80.00(74.00—86.00)],合并外周动脉斑块形成较高(86.2%比76.0%)。而两组在年龄、性别、BMI、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氮、胫神经传导速度、糖尿病病程、ACR、左心房收缩径、室间隔厚度、EF值、残余尿量、合并脑血管病、合并冠心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因素方面,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③经单因素分析后,对经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有意义(P<0.1)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包括年龄、ACR、GFR、合并外周动脉斑块、合并脑血管病、卧位收缩压、卧位舒张压。结果提示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与卧位舒张压独立正相关,0R值为:1.048(P<0.05)。④对象中老年(年龄≥60岁)2型糖尿病患者共131名,平均年龄为66.63±5.802岁,将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组与非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组,进行相关变量的统计学分析,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者共65名(49.62%),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组与非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的因素有:糖尿病病程较长(13.09±8.738比10.14±7.683)、卧位收缩压较高(142.98±20.310比136.11±18.434)、卧位舒张压较高(83.80±12.531比78.77±9.955)、低密度脂蛋白较高(2.7174±.77063比2.4397±.65256)。而在年龄、性别、BMI、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氮、胫神经传导速度、糖尿病病程、ACR、GFR、左心室收缩径、室间隔厚度、EF值、残余尿量、合并外周动脉斑块形成、合并脑血管病、合并冠心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这些因素方面,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患病率为43%,低GFR、卧位收缩压高、卧位舒张压高、合并外周动脉斑块形成、合并脑血管病是其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