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脑死亡供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损伤及其机制研究
【6h】

脑死亡供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损伤及其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脑死亡加重大鼠供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损伤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原代大鼠胆管上皮细胞提取及其缺血再灌住损伤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移植术后发热原因及治疗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案。随着肝移植手术技术的提高及围手术期管理的完善,我国肝移植术后1年生存率已经达到80%以上。脑死亡供体是器官移植供体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脑死亡发生时机体儿茶酚胺瞬间大量释放,导致部分组织、器官出现短暂供血不足。研究报道脑死亡来源的供肝在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9%,而缺血性胆道损伤(Ischemic-type Biliary Injury,ITBI)是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本论文希望通过动物实验联合细胞实验探索脑死亡大鼠供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损伤及其机制。
  目的:
  1.探索大鼠脑死亡是否导致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损伤.
  2.探索大鼠脑死亡供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损伤的机制.
  方法:
  1.构建脑死亡大鼠供肝移植模型:实验计划分为3组,对照组、正常大鼠供肝移植组和脑死亡大鼠供肝移植组。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正常大鼠供肝移植组是指正常大鼠获取肝脏原位移植入另一大鼠体内,大鼠脑死亡供肝移植组是指将构建脑死亡模型成功的大鼠维持6h后获取肝脏并原位移植入另一大鼠体内。
  2.模型构建成功1月后,收集三组胆汁以及肝脏组织,利用ELISA方法检测胆管损伤标志物GGT、LDH的表达;利用HE染色观察胆管形态学的变化;提取肝脏组织蛋白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相关标志物E-cad、N-cad、FSP-1等,判断EMT与脑死亡供肝移植缺血性胆道损伤的关系。
  3.通过提取正常大鼠原代胆管上皮细胞,建立原代胆管上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模型以模拟脑死亡过程,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原代大鼠胆管上皮细胞进行缺血再灌注后JunD及EMT相关标志物E-cad、FSP-1等的表达变化,推测脑死亡供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损伤中可能的机制。
  结果:
  1.通过对比正常大鼠组、正常大鼠供肝移植组、脑死亡大鼠供肝移植组的病理切片HE染色表明,正常大鼠肝脏组织中肝细胞形态正常,胆管形态、走形正常;正常大鼠供肝移植组肝脏组织中肝细胞轻度肿胀、少量毛细胆管增生、部分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脑死亡大鼠供肝移植组肝脏组织中可见肝细胞碎片状坏死,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肝内胆管增生明显、结构紊乱,胆汁淤积胆管扩张。对比三组的胆汁生化指标GGT、LDH等指标发现,脑死亡供肝移植组胆汁内GGT、LDH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大鼠组与正常大鼠供肝移植组。
  2.Westernblot检测三组肝脏组织中EMT相关蛋白的表达。随着脑死亡供肝移植组胆道损伤的加重,EMT相关蛋白E-cad下调,同时N-cad、FSP-1等间质标志物上调。
  3.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原代大鼠胆管上皮细胞对照组、缺血再灌注1h组、缺血再灌注6h组蛋白,发现EMT相关蛋白E-cad下调、FSP-1上调,并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与此同时,JunD的表达也有显著上升。
  结论:
  1.脑死亡大鼠供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损伤加重;
  2.脑死亡大鼠供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损伤加重可能的机制是脑死亡过程引起JunD活化,诱导EMT发生引起肝移植术后的缺血性胆道损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