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豫东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研究
【6h】

豫东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内容框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必要性

2.1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内涵

2.2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农民全面发展的需要

2.3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2.4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的需要

2.5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统筹协调,促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

第三章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现状分析

3.1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

3.2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

3.3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问题带来的影响

第四章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以河南省周口市为例

4.1 农民受教育程度是制约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要素

4.2 农村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影响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客观原因

4.3 农民素质总体结构下降是限制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主体性原因

4.4 农业科技培训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直接原因

4.5 农业科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

4.6 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不畅,时效性差

第五章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对策

5.1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

5.2 统筹协调、全面发展,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5.3 积极发展农村科技教育,夯实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

5.4 以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科技培训为抓手,切实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5.5 在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5.6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长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最终决定因素是人。作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科学技能水平的提高是决定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快慢的重要因素。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指农民在处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过程中所具有的内在的、较为稳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是农民学习、运用及创造科学知识的能力及从事社会生产的技术能力和内在的精神构成,是农民劳动能力、科学技术水平及文化知识的总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农民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农民尊重科学的精神正在养成,农民的科学素质也逐步提高。
   但与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当前农民在科学素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以河南省周口市这个地处豫东、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为例,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民素质总体结构下降,农业科技培训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专业人员整体质量偏差,科技信息传播渠道不畅、时效性差,这些都是造成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原因。
   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和科学技能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推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四化同步”的现实需要。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一要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使广大农民及时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培养他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二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切实加强舆论宣传、文化建设,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文化氛围和社会氛围,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保证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三要正确认识农村教育,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和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在抓好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农业教育与农村基础教育的沟通与合作,这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四要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和科技培训,加强调研、科学定位,将其当作一项经济工作来抓,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和科学文化教育培训,做好重点人群的教育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五要深入贯彻落实2012年、2013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使农民掌握保障其生产经营者主体地位的基本素养和科技本领,在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六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突出政府在农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有关农业科技、教育事业经费的保障制度;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加强管理,巩固农业科技教育成果;积极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和农业技术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高校、研究机构和农村的联动机制,促使农业科技教育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