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转型期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问题研究——以河南省部分地市调研为例
【6h】

转型期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问题研究——以河南省部分地市调研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转型期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内涵和意义

1.1 转型期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内涵

1.1.1 转型期的含义

1.1.2 大众的界定

1.1.3 接受以及接受度的内涵

1.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

1.1.5 转型期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内涵

1.2 转型期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意义

1.2.1 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2.2 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大众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

1.2.3 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2.4 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2.5 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大众的思想道德素养

第二章 转型期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现状

2.1 调研基本概况

2.1.1 调研方式与问卷设计和处理概况

2.1.2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

2.2 转型期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现状

2.2.1 公务员群体的显性接受

2.2.2 农民、农民工和企业职工群体的务实接受

2.2.3 企业家群体的功利性接受

2.2.4 知识分子群体的理性接受

2.2.5 青年学生群体的理想型接受

第三章 转型期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缘由及特征

3.1 转型期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缘由

3.1.1 自身利益需要

3.1.2 精神追求

3.1.3 认知结构

3.1.4 情感因素

3.1.5 思维方式

3.2 转型期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一般特征

3.2.1 能动性

3.2.2 多样性

3.2.3 层次性

3.2.4 相对稳定性

第四章 转型期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基本方式

4.1 被动接受和主动接受

4.1.1 被动接受

4.1.2 主动接受

4.2 理性接受和非理性接受

4.2.1 理性接受

4.2.2 非理性接受

4.3 顺从性接受、认同性接受和信仰性接受

4.3.1 顺从性接受

4.3.2 认同性接受

4.3.3 信仰性接受

第五章 提高转型期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度的理念和举措

5.1 提高接受度的基本理念

5.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5.1.2 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做到言行一致

5.1.3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关注民生

5.1.4 坚持层次原则,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5.1.5 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转化社会群体意识

5.2 提高接受度的主要举措

5.2.1 改进政治理论宣传的方式,增强大众的主动接受

5.2.2 全面优化接受环境,促进大众的主动接受

5.2.3 提升大众的接受能力,强化大众的理性接受

5.2.4 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稳定大众的认同性接受

5.2.5 调节接受的时效性和持久性,实现大众的信仰性接受

结语

附录A 转型期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问题研究调研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C 访谈者基本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展开▼

摘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理论基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进入了剧烈的转型时期,很多社会热点问题变得日益复杂,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意识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多样性。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下,大众能否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意识,科学把握、高度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将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转型期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问题,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大众思想道德素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对河南省开封、新乡等地市的调研情况来看,转型期不同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呈现出不同的接受现状:公务员群体的显性接受、农民、农民工和企业职工群体的务实接受、企业家群体的功利性接受、知识分子群体的理性接受、青年学生群体的理想型接受等,其接受的缘由主要在于自身利益需要、精神追求、认知结构、情感因素、思维方式等,表现出能动性、多样性、层次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其方式主要有被动接受和主动接受、理性接受和非理性接受、顺从性接受、认同性接受和信仰性接受等。
  当前,有效提升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受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知行统一、以人为本、层次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等原则;并采取改进政治理论宣传的方式、全面优化接受环境、提升大众的接受能力、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以及调节接受的时效性和持久性等举措。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