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生体育教学认知与体育课堂行为的调查研究——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
【6h】

大学生体育教学认知与体育课堂行为的调查研究——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教学

2.1.2 体育教学

2.1.3 认知

2.1.4 行为

2.1.5 课堂行为

2.1.6 参与

2.2 体育教学过程以及组成要素相关研究

2.3 关于体育教学研究现状

2.4 关于体育课后锻炼行为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比较分析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1.1 调查对象生源地、性别分布

4.1.2 调查对象年级、专业分布情况

4.2 大学生体育教学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4.2.1 大学生对新课程改革认知情况分析

4.2.2 大学生对体育教学本质与特点的认知情况分析

4.2.3 大学生对体育教学重要性认知情况分析

4.2.4 大学生对体育教学价值认知情况分析

4.2.5 大学生对参与体育教学动机认知情况分析

4.2.6 大学生对体育教学构成要素认知情况分析

4.2.7 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环境认知情况分析

4.2.8 大学生对体育教师认知情况分析

4.3 大学生体育课堂行为情况调查分析

4.3.1 大学生体育课前行为情况分析

4.3.2 大学生体育课堂参与行为情况分析

4.3.3 大学生体育课后锻炼行为情况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相关部门加大对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力度

5.2.2 高校体育教学选课实行“三自主”模式

5.2.3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5.2.4 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5.2.5 重视培养大学生体育兴趣,发挥大学生体育教学过程以及课后体育锻炼中的主观能动性

5.2.6 增加高校中器材设备、场地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与根本,从大的方面讲,教育关乎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从小的方面讲,教育对于人的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目前我国社会迅速发展,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也应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目前我国教育在“观念、思想、内容、方法”等方面产生了新的变化,较之以往有了不同的改变。面对不断改变的教育改革,我国高校教育面对巨大的挑战,高校体育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在体育课中进行体育运动知识和体育运动技术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体育态度,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和终身体育意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施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需求,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要从自身出发,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使大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达到乐学、好学、善学的学习状态。
  本文通过采用《大学生体育教学认知与体育课堂行为》调查问卷为调查工具,对以河南师范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在校大学生中的48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对大学生对体育教学本质、体育教学价值、体育教学组成要素的认识出发;另外从大学生体育课前行为(选课行为)、体育课中行为(课堂参与)、以及整个体育课堂的延伸课后行为(课后锻炼行为)出发,调查大学生体育课堂行为,对调查后所获得的问卷进行整理、同时对整理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其研究结果如下:
  1.大学生体育教学认知方面:大学生对新课程改革认知情况不太乐观;大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学本质认知情况一般;其中大学生目前能够认识到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价值认知水平较高,在参与体育教学动机方面,其出发点主要集中在娱乐身心和结交朋友方面;大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组成要素认知情况存在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对于体育教学各个组成要素中的特点认识不够全面,存在局限性,缺乏连续性;大学生对于整个体育教学环境整体认识水平一般,其中物质环境认知水平一般,心理环境认知水平较好;
  2.大学生体育课堂行为方面:大学生选课时,主动选课为主要选课方式,但是仍然有较小一部分学生存在被动选课,选课动机主要以自身兴趣爱好为主;大学生体育课堂整体参与一般,表现为认知参与高于行为参与,行为参与高于情感参与,在不同生源地、年级、专业背景下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但是在性别背景下,女生在行为参与、认知参与的维度要好于于男生,男生在情感参与维度好于女生;影响大学生体育课堂参与的因素较多,“没有兴趣”和“身心疲惫”为主要主观因素,“器材设备“和“场地设施”为主要客观因素;大学生体育人口情况要高于我国平均水平,大学生课后锻炼动机主要为兴趣爱好和释放压力,在课后锻炼行为方式上主要以“朋友或同学一起”为主,其次为自己一个人,锻炼次数依次为:3-4次/周、1-2次/周,锻炼持续时间依次为:1小时左右、1-2小时、半个小时,主要以中等强度为主,锻炼时间段晚饭之后最多,其次为下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