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南阳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研究
【6h】

南阳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评述

1.2.1 国内关于小麦产业化生产的研究现状评述

1.2.2 国外关于小麦产业化生产的研究现状评述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所在

第二章 我国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概况

2.1 优质专用小麦的概念及国际标准

2.2 我国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区划分与产量

2.2.1 我国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区划分与产量

2.2.2 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区划分和产量

2.3 我国优质小麦的需求

第三章 南阳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的现状

3.1 南阳市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优势条件

3.1.1 南阳市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自然条件

3.1.2 南阳市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政策保障

3.2 南阳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现状

3.2.1 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3.2.2 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品质进一步优化

3.2.3 优质专用小麦配套栽培研究与示范推广取得重大突破

3.2.4优质专用小麦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初步显现

3.2.5 优质专用小麦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3.2.6 优质专用小麦产销衔接成效明显

3.2.7 农民种植优质专用小麦的经济收益有所增加

3.3 南阳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品种、品质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3.3.2 优质小麦规模化生产水平不高

3.3.3 产销衔接形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3.4 南阳市进行优质小麦产业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南阳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原则及对策

4.1 南阳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和原则

4.1.1 基本思路

4.1.2 发展原则

4.2 南阳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对策

4.2.1 推进区域布局,加快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

4.2.2 扶大扶强小麦加工龙头企业,并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

4.2.3 加强产销衔接,在市场化程度上取得新的突破

4.2.4 依靠科技进步降低小麦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在本文当中,笔者实地考察了河南省南阳市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现状,并以此为基础详尽的探讨了其中存在的优势以及缺陷,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评估,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以及先进省份的运行经验以及研发成果,并提出了具体化的建议,以期为政府单位的决策提供一定程度的指导。
  对于南阳市而言,无论从气候、水质还是土壤方面均较适于生产优质专用小麦,特别是优质强筋、中筋小麦品种;良好的设备条件、高额的物质以及研发投入均有助于构建质量较高的种植加工基地;良好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发展迅猛的农作物加工市场,有助于带动优质小麦产业化的飞速前进。而且,该市还公布了诸多优惠的举措,制定农业产业化政策,为优质小麦的生产以及加工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然而,南阳市在这一领域当中并非尽善尽美,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例如小麦品质还需进一步提升;生产较为分散,出现规模化的难度较高,各方面的效率相对较低;没有形成足够的产业化;未能对种子给予足够的重视,栽培方面的研发相对落后;育种、推广部门与面粉、食品加工企业之间没能形成密切的联系;现有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本文先从大的世界背景入手,分析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意义何在,其次从中国这个优质专用小麦市场来看,目前各个区域的发展现状,再就河南区域内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种类优势进行归纳分析,研究出一套方案,主要是以优质化、专用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大众收入为核心目标,将构建质量优良的基地作为基石,以发掘培养领头企业为重中之重,将提升品质、将粗放的运营方式变得更为精细化作为着手点,实施大面积布局、大规模生产以及加工、产业化运营,用先进的理念构建出一条完整而高效的产业链,促使这一行业在南阳市范围内得到迅猛的发展。借助南阳市的地理性优势,利用两三年的时间来构建出规模较大、链条完整的小麦种植、加工以及出售基地,大幅度提升在这一领域当中的综合实力。坚持借助地理方面的优势,科学规划,明确小麦大规模生产、加工的理念;坚持遵循市场的规律,理性运营,不可做出有悖于此的决策,最终形成产业化;坚持物美价优的理念;坚持将效益作为判定成效的试金石,将关注点放在提升大众生活质量方面。推广规模化生产以及加工,加速相关基地的构建;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有效的质检系统,避免鱼龙混杂的情况出现;发掘培养领头企业,并且发挥其带动效应,扶助相关企业形成共同发展;打开销路,在市场当中占据一席之地,在惨烈的竞争里面形成屹立之势;借助科研来进一步压缩各项成本,提升百姓的收入水平;借助政策导向来营造良好的农业融资氛围,确保有较为稳定的投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