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956-1966年《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转载研究
【6h】

1956-1966年《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转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与文学生产

1.1 《人民日报》文艺副刊的发展及地位

1.2 《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与地方刊物的关系

1.3 文艺副刊与文学生产

第二章 《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转载情况概述

2.1.1 《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转载情况

2.1.2 《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转载的特点

2.2 影响《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转载的因素

2.2.1 官方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

2.2.2 主管人员及编辑的影响

2.2.3 读者阅读期待的要求

第三章 “场域”视野下的转载作品分类

3.1 “大跃进”运动下的诗歌

3.2 文学批判运动下的“助推”文

3.3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颂章

3.4 戏剧创作发展中的评论

3.5 重大时间节点下的译文

3.6 其他分类

3.6.1 国内外谚语

3.6.2 革命回忆录

第四章 《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转载的意义

4.1 有效地发挥了舆论助推器作用

4.2 影响了作品经典化的进程

4.3 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培养了新人

4.4 迎合了特定时期读者的审美趣味和阅读期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1956年7月,《人民日报》经过改版,正式恢复了第八版副刊。《人民日报》作为国内第一大由中国共产党掌握、主导的党政报纸,不仅是体现、传达我国执政党意志的最主要、最权威的媒介,还是进行意识形态管控的重要途径。所以《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在刊登文学作品的同时,积极参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活动,深刻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变迁,也承担了传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在所有刊登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关注到较为特殊的一个部分—转载。转载是报纸刊物中很常见的一种方式,编辑出于某种目的而选择其他报刊所刊登的作品进行再传播。《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在转载时选择的目的性更强,在二次传播的过程中被转载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与最初发表时的意义、目的不同,影响力和地位也在发生改变。有些在引起社会、文学界广泛关注后,不仅对文学发展造成了影响,也对作家创作造成了影响。
  本文研究对象为1956年7月到1966年5月文革爆发前《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转载的作品。首先搜集筛选出转载的作品,然后对其进行分析,主要分为四章:
  第一章主要通过对《人民日报》的地位及与其他刊物的关系来审视文艺副刊与文学生产;第二章深入分析这十年间转载文章的特点及其影响转载这一形式的多种因素,包括官方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主管人员及编辑的影响、读者阅读期待的要求等三个主要方面。第三章运用“场域”理论看待这一期间转载的作品并对其进行分类,具体分为“大跃进”运动下的诗歌、文学批判运动下的“助推”文、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颂章、戏剧创作发展中的评论、重大时间节点下的译文,旨在阐释“场域”中各行动者是怎样合谋完成转载行为的,以及行动者各自期望达到的意图。第四章具体阐释作品转载的意义。
  本文认为,《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转载文章时的目的性很强。这些文章在二次传播的过程中,文章影响的范围扩大,甚至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和文学规范的生成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本文通过研究转载这一形式,旨在呈现报纸副刊其作为一种文学生产方式的历史图景,兼及讨论这一历史图景中的文化镜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