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
【6h】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2.2 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1.2.3 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1.2.4 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1.2.5 有利于推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1.3 国内外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研究述评

1.3.1 国外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

1.3.2 国内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1.4.1 构建新的农业信息化评价体系

1.4.2 采用多维的视角提出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2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2.1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2.1.1 信息化的内涵

2.1.2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2.2 农业信息化的特征

2.2.1 高投入性

2.2.2 开放性

2.2.3 高效性

2.2.4 差异性

2.2.5 竞争性

2.3 本章小结

3 农业信息化理论基础

3.1 信息生产力理论

3.1.1 信息本身是生产力

3.1.2 信息生产力具有倍乘效应

3.2 信息市场理论

3.3 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

3.3.1 经济增长理论与农业经济信息化

3.3.2 制度经济学与农业经济信息化

3.4 本章小结

4 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可操作性原则

4.1.3 系统性原则

4.1.4 动态性原则

4.2 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4.2.1 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主要指标

4.2.2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4.3 本章小结

5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分析

5.1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5.1.1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5.1.2 信息资源开发现状

5.1.3 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5.1.4 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5.2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

5.2.1 模型构建

5.2.2 指标权重计算

5.3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

5.4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多维思考

5.4.1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

5.4.2 农民与农业信息化

5.4.3 农村信息化滞后

5.5 本章小结

6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提升政策建议

6.1 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6.1.1 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化

6.1.2 信息传播渠道规范化

6.1.3 农业应用软件的专业化

6.1.4 农业科学研究的虚拟化

6.1.5 利益分配多赢化

6.1.6 保障体系健全化

6.2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提升的探索

6.2.1 各级政府日益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

6.2.2 科研机构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支撑

6.2.3 试点地区农业信息化水平发展迅速

6.3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提升路径

6.3.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6.3.2 优化农业信息资源

6.3.3 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6.3.4 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

6.3.5 拓展农业信息传播的途径

6.4 提升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建议

6.4.1 增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6.4.2 加快农业信息化制度建设

6.4.3 加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与农业信息人才培养

6.4.4 优化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文章主要结论

7.1.1 构建河南省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7.1.2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结果

7.1.3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滞后原因

7.1.4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提升路径

7.1.5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提升政策建议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2.1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7.2.2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附表

展开▼

摘要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也是我国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路子,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示范区。信息化是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它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河南省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服务、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河南省农业信息化的载体综合利用不够,农业信息采集、组织、加工处理的手段落后,农业信息发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积极研究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现状,提出切实有效的优化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信息生产力理论、信息市场理论、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为基础,以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动态性为原则,构建了评价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五个一级指标,即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农业信息化人才、农业信息化效用和农业信息化发展政策;14个二级指标,即平均每周广播播出时间、平均每周电视播出时间、电视覆盖率、广播覆盖率、农村家庭平均每百人拥有计算机数量、农村家庭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视机数量、农村家庭平均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农村每百人中专以上学历人数比重、农业信息业从业人员、农业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农业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批准量、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农业基本建设支出。通过构建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利用上述指标,分析了2005年至2010年河南省信息化水平。
  研究表明:(1)由变异系数法和熵值法两种方法计算的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可知,2005年至2010年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的幅度较低,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为落后,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不显著。由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的计算方法获得的农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提高的幅度较高,2010年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达到112.31,比2005年提高12.31个百分点;由熵值法确定权重的计算方法获得的农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提高的幅度较少,2010年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达到101.97,比2005年提高1.97个百分点。(2)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信息化发展政策是推动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而农业信息人才、农业信息化效用发展缓慢,成为制约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呈现出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化、传播渠道规范化、农业应用软件的专业化、农业科学研究的虚拟化、利益分配多赢化、保障体系健全化的发展趋势。河南省应积极顺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采取多种途径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如积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和完善农业信息资源与服务体系、发挥市场配置信息资源的作用、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拓展农业信息传播的途径等。同时,还应出台积极有效的政策,如增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快农业信息化制度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与农民素质、优化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等,全面提升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