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减氮适墒对冬小麦土壤生物活性与氮素分布及吸收利用的影响
【6h】

减氮适墒对冬小麦土壤生物活性与氮素分布及吸收利用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根际土壤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1.1.1 根际的概念

1.1.2 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研究

1.1.3 根际土壤酶的研究

1.1.4 灌溉和施氮对根际微环境的影响

1.2 土壤有效氮含量的研究现状

1.3 灌溉和施氮条件下冬小麦氮素吸收及转运的研究现状

1.4 灌溉和施氮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研究现状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设计

3.3 测定项目

3.3.1 土壤水分情况测定

3.3.2 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3.3.3 土壤有效氮和植株氮素的测定

3.3.4 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3.4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连续两个小麦生长季试验田的气候状况与水分管理

4.1.1 冬小麦生长季的降水与温度变化

4.1.2 小麦生育期耕层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

4.2 减氮适墒对冬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2.1 根际细菌数量的变化

4.2.2 根际真菌数量的变化

4.2.3 根际放线菌数量的变化

4.3 减氮适墒对冬小麦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1 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

4.3.2 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4.3.3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4.3.4 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变化

4.4 减氮适墒对冬小麦生长季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影响

4.4.1 0~40 cm土层中碱解氮含量的变化

4.4.2 0~100 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的变化

4.4.3 0~100 cm土层中铵态氮含量的变化

4.5 减氮适墒对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4.5.1 开花期氮素在小麦植株不同器官的积累与分配

4.5.2 成熟期氮素在小麦植株不同器官的积累与分配

4.5.3 营养器官氮素的转移和对籽粒的贡献

4.5.4 减氮适墒对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4.6 减氮适墒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6.1 连续两个生长季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

4.6.2 小麦生育时期的总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5 结论与讨论

5.1 减氮适墒对冬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2 减氮适墒对0~4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5.3 减氮适墒对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5.4 减氮适墒对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5.4.1 减氮适墒对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及转运的影响

5.4.2 减氮适墒对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5.5 减氮适墒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与耗水特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试验于2014~2016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示范园区农场进行,以周麦22为试验材料,设自然降水(W1)、适墒(W2,拔节后土壤相对含水量维持在70%±5%)、足墒(W3,拔节后土壤相对含水量维持在80%±5%)3个水分处理和不施氮(N1)、减氮(N2,195kg hm-2)、高氮(N3,270kghm-2)3种氮肥水平,研究了不同水氮条件下冬小麦根际土壤生理特性、土壤有效氮素的动态分布以及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小麦耗水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旨在为黄淮地区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的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减氮适墒对冬小麦根际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1.1减氮适墒对冬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014-2015和2015-2016两个小麦生长季,土壤微生物总量均呈波动性变化,分别在孕穗和拔节期最高,在成熟期达到最低,其中细菌数量与微生物总量变化基本一致,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在开花期较高。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在各生育时期均在W2处理最高,两年平均微生物总量分别比W1和W3处理提高了176.32%和51.60%。减量施氮(N2)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总量,两年平均比N1和N3分别提高了152.86%和27.28%。同时,连续两年土壤细菌数量以W2N2处理最高,为1.38×108cfu g-1,而真菌和放线菌在W2N3处理达到最大值,两年分别平均为6.53×104cfu g-1和4.0×106cfu g-1。
  1.2减氮适墒对冬小麦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根际土壤酶活性在两个小麦生长季的动态变化表现基本一致,脲酶和蛋白酶活性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呈先降低后升高,以灌浆期最高;过氧化氢酶呈逐渐升高,以成熟期最高;而磷酸酶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开花期达到最高。同一生育时期,土壤酶活性随灌溉水平的提高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脲酶、蛋白酶和磷酸酶的活性在W2处理较高,两年平均比W3处理提高了9.5%、10.28%和11.07%;同一灌溉水平下,随施氮量的增加,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N2>N3>N1,而脲酶活性表现为N3>N2>N1;综合发现,脲酶活性以W2N3处理最高,其他三种土壤酶均在W2N2表现最优。
  2减氮适墒对冬小麦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随生育时期的推进,0~20cm土层碱解氮均在孕穗-开花期出现低谷,花后略有回升,其中N1处理回升幅度最小,限制了小麦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20~40cm土层碱解氮含量在2014~2015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2015~2016为逐渐下降,灌浆期达到最低值。土壤碱解氮含量随土层的加深显著降低,施氮明显增加了0~40cm土层中碱解氮含量,尤其在W2条件下,N2和N3处理0~20cm碱解氮含量显著高于N1(P<0.05),但N2和N3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2014~2015和2015~2016分别提高了17.35mg kg-1、18.05mg kg-1和14.41mg kg-1、14.24mg kg-1。
  3减氮适墒对0~1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施氮和灌水影响土壤中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的分布,二者含量随施氮量增加均明显提高。减氮处理(N2)促进了NO3-N吸收,成熟期0~20cm土层NO3-N比开花期平均降幅为2.29mg kg-1,但高氮(N3)收获后NO3-N却有更多的富集;足墒(W3)加大了NO3-N下移,N2,N3水平下80~100cm土层W3平均比W1高出了3.84mg kg-1和4.21mgkg-1。
  N2和N3处理各土层铵态氮含量均明显高于N1处理,在20-40cm土层三者之间差异最大,N2、N3平均分别为0.83mg kg-1和0.67mg kg-1。灌溉提高了表层铵态氮含量,N3水平下,足墒(W3)处理促进铵态氮向土壤下层移动,成熟期W3N360-80cm土层高于W3N2处理0.82mg kg-1。
  4减氮适墒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施氮提高了小麦植株营养器官和籽粒中的氮素积累量,W1和W2条件下,随施氮水平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W3条件下则是逐渐增加;N1和N2处理下,W2相比于W3处理显著提高了营养器官和籽粒中氮素的积累量,但高氮量水平下(N3),W3处理增加了氮素在成熟期营养器官中的残留,不利于向籽粒中转运,籽粒中氮素积累量亦减少。W2N2处理提高了开花期营养器官贮存氮向籽粒的有效转运,氮素转移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平均比适墒高氮处理(W2N3)处理分别增加8.63%和6.59%,籽粒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均明显提高,氮素吸收效率比W2N3处理提高了0.50kg·kg-1、氮肥生产效率增加了9.29%。
  5减氮适墒对冬小麦产量及耗水特性的影响
  两年度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为同一灌溉水平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两年的千粒重均在W2N2处理达到最大值;2014~2016两年的产量范围分别为7237.5~9703.5kg·hm-2和6312.5~8899.3kg·hm-2,且分别在W2N2和W2N3组合达到最高,2014~2015年度为9702.77kghm-2,2015~2016年度为8899.31kghm-2,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2014~2016年W2处理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W3处理,其中2014~2015年在W2N2处理最高,达28.66kg hm-2mm-1,在2015~2016年W2N3处理最高,达23.58kg hm-2mm-1。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