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两种机械开通方法在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临床研究
【6h】

两种机械开通方法在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缩略词

1 引 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 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治疗前后主要血管再通情况比较与分析

3.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变化与分析

3.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的对比

3.5 治疗后两组患者mRS指数的对比

3.6 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事件

3.7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的比较

4 讨 论

4.1 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历史和现状

4.2 单纯动脉或静脉溶栓临床应用的局限性

4.3 溶栓治疗时机及患者的选择

4.4 急性脑梗死的致病原因和预防措施

4.5 两种机械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手术的优缺点比较及机理分析

4.6 两种机械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手术的疗效分析与评价

5 结 论

参考文献

综述: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现状及进展

1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基础理论

2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关键

3 溶栓药物的发展史

4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方法

5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并发症

6 溶栓治疗效果的评价

7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与图片资料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此类疾病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的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但因为溶栓时间窗的问题,很多病人因种种原因未能在时间窗内赶到医院接受此种治疗,近些年来,血管内机械开通血管的办法逐渐兴起,国际上的多个临床研究均证实血管内机械再通血管的办法明显优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但对于机械再通方法之间的比较鲜有研究。因此,本文选择了62例急性脑梗死机械再通治疗的患者,观察支架取栓和机械碎栓两种方法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目的:
  探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和微导管、微导丝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
  方法:
  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0月-2015年12月神经科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给予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微导丝、微导管机械碎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症、凝血功能及动脉堵塞情况等。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90d Modified Rankin Scale(MRS)量表评分、90d Barthel指数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分别为26和22例,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分别为6和8例。
  2、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0.6%,其中大脑中动脉M1段再通率92.3%,颈内动脉末端再通率83.3%;对照组血管再通率80.0%,其中大脑中动脉M1段再通率86.3%,颈内动脉末端再通率62.5%。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介入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有明显差异(P<0.05)。
  3、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4.8±3.4)显著低于对照组(6.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活动能力(80.82±18.12)显著高于对照组(69.41±21.05),有统计学差异(P<0.05)。
  5、治疗后,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神经功能缺损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
  6、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为症状性颅内出血、继发性脑梗死等。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率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7、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优于微导管、微导丝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2、Solitaire AB支架取栓和微导管、微导丝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均能显著降低患者NIHSS评分,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支架取栓在上述方面的程度优于机械碎栓。
  3、两种机械开通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在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如症状性颅内出血、继发性脑梗死以及对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影响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较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