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循环中GMP-140、GPⅡb/Ⅲa、GPⅠb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6h】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循环中GMP-140、GPⅡb/Ⅲa、GPⅠb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血小板活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循环中血小板活化因子GMP-140、GPⅡb/Ⅲa、GPⅠb含量变化,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探索脑动脉硬化及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为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血栓性疾病提供依据。 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高、致残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国内外学者对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防治做了大量的讨论和研究,近年来注意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血小板活化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血小板活化是动脉硬化的一个重要始动因素,并促进了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胶原暴露,促使血小板粘附,同时脑血管内的脂质斑块造成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而且脂质斑块易发生溃破,暴露于血液也可引起血小板活化。血小板活化后,血小板膜糖蛋白GP(glycoprotein)及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GMP(granulemembranceprotein)在质膜上高水平表达,引起GPⅡb/Ⅲa、GPⅠb和GMP-140的显著性改变,参与血小板粘附、聚集。尤其是GPⅡb/Ⅲa分子,它主要是纤维蛋白原受体,血小板活化时GPⅡb/Ⅲa由受体-配体非结合状态变为受体-配体结合状态,最终形成血小板-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结合状态,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临床抗凝治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小板的活化,但不能完全消除致活化因素的作用,因此研究血小板活化作为脑血管内血栓形成和梗死的早期因素,准确测定其活化标志物GMP-140、GPⅡb/Ⅲa、GPⅠb在循环中的水平变化,对脑血管病的诊断、预防、治疗效果监测都有着重要意义。随着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及血栓形成分子机制的阐明,新型血小板膜受体拮抗剂的合成将会取代或补充阿司匹林和溶栓剂的作用,推动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治。 方法:入选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71例,其中男48例,女23例,年龄40-78岁。病例分组:急性脑梗死组(ACI):诊断依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均经头颅CT及/或MRI证实。共52例,男36例,女16例,年龄40~74岁,并按此次会议制订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轻度急性脑梗死组LACI(0~15分)31例,男20例,女11例;中、重度急性脑梗死组MSACI(15~45分)21例,男16例,女5例。脑供血不足组(CBI):共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54~78岁。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合并症,表现为头痛、头晕等神经衰弱症候群并有其他系统(心、肾和/或眼底视网膜血管)动脉硬化基础,其中有9例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存在腔隙状态,5例曾有1~2次TIA发作。全部患者近二周未服用抗凝药物,无感染性疾病,无严重心、肝、肾疾病,不伴有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正常对照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50~75岁,均为门诊健康体检者,无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根据脑梗死患者发病前是否服用阿司匹林(ASP),将患者分为ASP组(50~75mg/d)与非ASP组,非ASP组至少在发病15天前未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非甾体类抗炎药。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3天内采血,患者和对照者均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5ml,测GMP-140取2ml血,测GPⅡb、GPⅢa、GPⅠb各取1ml血,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储存于-70℃冰箱内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含量,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人与健康人GMP-140、GPⅡb/Ⅲa、GPⅠb水平有无统计学差异,脑供血不足病人与脑梗死病人GMP-140、GPⅡb/Ⅲa、GPⅠb水平有无统计学差异,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病情轻、中、重型各检测指标有何差异,以及GMP-140、GPⅡb/Ⅲa、GPⅠb在血中的含量是否受高血压、服用阿司匹林等因素的影响。 结果:1.①脑供血不足组、轻度脑梗死组、中重度脑梗死组血GMP-140分别为(16.98±5.12ng/ml)、(18.85±4.85ng/ml)、(25.39±7.31ng/ml)分别与正常对照组(13.91±3.15ng/ml)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血GMP-140随病情加重而增加。②脑供血不足组血GPⅡb、GPⅢa分别为(36463±1538/血小板)、(46706±1622/血小板)与正常对照组(36508±1332/血小板)、(46253±1150/血小板)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轻度脑梗死组GPⅡb、GPⅢa为(37843±1910/血小板)、(49289±1496/血小板),中重度脑梗死组GPⅡb、GPⅢa为(38700±2101/血小板)、(50891±1858/血小板)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供血不足组与二组脑梗死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脑供血不足组GPⅡb/Ⅲa测定值低于轻度脑梗死组,轻度脑梗死组GPⅡb/Ⅲa低于重度脑梗死组。③脑供血不足组及中重度脑梗死组血GPⅠb为(24722±4332/血小板)、(16522±2242/血小板)分别与正常对照组(19198±2601/血小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测定值脑供血不足组高于对照组,中重度脑梗死组低于对照组。轻度脑梗死组血GPⅠb为(18774±2452/血小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高血压对52例脑梗死患者各检测指标的影响:30例伴高血压者血GMP-140、GPⅡb、GPⅢa、GPⅠb分别为(21.76±8.12ng/ml)、(38169±1993/血小板)、(50108±1952/血小板)、(18518±1524/血小板),22例血压正常者(20.36±6.03ng/ml)、(38217±2090/血小板)、(49609±1542/血小板)、(18996±2579/血小板),两组各自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脑梗死患者是否为初发、复发对各检测指标的影响:25例初发脑梗死患者血GMP-140、GPⅡb、GPⅢa、GPⅠb分别为(20.51±4.56ng/ml)、(37850±1962/血小板)、(49679±1879/血小板)、(17772±2419/血小板),27例复发脑梗死患者分别为(22.83±5.83ng/ml)、(39193±1744/血小板)、(50100±1716/血小板)、(17949±2798/血小板),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是否服用阿司匹林对52例脑梗死患者各检测指标的影响:23例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血GMP-140、GPⅡb、GPⅢa、GPⅠb分别为(19.96±5.89ng/ml)、(37918±1899/血小板)、(49979±1733/血小板)、(18128±2807/血小板),29例未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分别为(23.89±6.29ng/ml)、(38473±2117/血小板)、(50301±1884/血小板)、(17655±2451/血小板),两组比较GMP-140有显著性差异(P<0.05),服用阿司匹林患者血中GMP-140含量低于未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血GPⅡb、GPⅢa、GPⅠb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5.中重度脑梗死组中15例患者治疗前、后各检测指标比较:15例脑梗死患者治疗前GMP-140、GPⅡb、GPⅢa分别为(25.91±7.79ng/ml)、(38765±1852/血小板)、(51133±1986/血小板),治疗后分别为(20.07±6.22ng./ml)、(37480±969/血小板)、(49367±1848/血小板)分别比较,恢复期血浆GMP-140、GPⅡb、GPⅢa水平较脑梗死急性期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13.91±3.15ng/ml)、(36508±1332/血小板)、(46253±1150/血小板),P<0.01。15例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血GPⅠb为(16291±2405/血小板),低于治疗后(18335±1066/血小板),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GPⅠb接近正常对照组(19198±2601/血小板),无显著性差异(P>0.05)。6.相关系数分析:两组脑梗死患者血GMP-140、GPⅡb、GPⅢa水平之间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73、0.7649、0.5862;0.7819、0.7673、0.4201;P<0.01. 结论:1.血小板活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的促发因素,GMP-140、GPⅡb/Ⅲa、GPⅠb是血小板表面表达活化的重要分子标志物。2.通过对脑缺血患者循环血中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检测发现,各类脑缺血患者血小板活化均明显增加,且在脑供血不足、轻度脑梗死、中重度脑梗死各组间依次递增。3.监测GMP-140、GPⅡb/Ⅲa、GPⅠb,可用于判断血小板是否活化、活化程度及监测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可做为脑缺血性疾病的预防、疗效观察、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4.随着ELISA和FCM测定方法的建立和成熟,有必要积极开展GP的定量测定工作,以进一步揭示血小板膜GP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并推动脑血管病等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