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盐酸罂粟碱对任意皮瓣微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
【6h】

盐酸罂粟碱对任意皮瓣微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缺血皮瓣损伤的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局部使用盐酸罂粟碱对任意皮瓣皮下微循环重建的影响,为提高任意皮瓣移植成功率及促进带蒂皮瓣提前断蒂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实验依据。 方法:1.实验动物:雄性健康Wistar大鼠60只,称重,编号。2.皮瓣制备方法:10%水合氯醛(0.3 ml/Kg)腹腔注射麻醉,动物俯卧位固定,将其背部从肩胛骨连线至髂后上棘连线区硫化钠脱毛,两分钟后温水冲洗(以清洗后表皮完整、局部未出现剥脱为准)。以鼠背中线为准,蒂位于头侧,设计3cm×10cm长方形随意皮瓣,皮瓣长轴与大鼠长轴平行,左右对称,划线标记。碘伏消毒,铺巾。实验组皮瓣蒂部皮下注射罂粟碱3.0mg/kg,对照组皮瓣蒂部皮下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切开皮肤至肉膜层,在肉膜下掀起皮瓣,头端项支血管电凝。皮瓣复位后3/0丝线原位间断缝合。皮瓣创缘外用红霉素软膏,术后7天20万单位青霉素腹腔内注射预防感染。为减少手术操作带来的误差,手术由一人完成。术后四天依此剂量对实验组、对照组皮瓣蒂部皮下分别注射盐酸罂粟碱及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术后第四天断蒂。3.取材:实验组中的10只于术后24小时皮瓣中段边缘取全层皮瓣组织1cm×0.5cm,对照组用同法取材。所取组织冰冻保存至生化检测。术后第四天各组分别取十只,在皮瓣中端取0.3cm×0.3cm的全层皮瓣组织,用4%多聚甲醛即时固定待做石蜡切片、HE及免疫组化染色。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其余10只大鼠于断蒂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并于10天后计算皮瓣成活率。4.观测指标:(1)依照试剂盒说明书步骤,测定所取皮瓣组织MDA含量,皮瓣组织中蛋白含量用考马斯亮蓝蛋白检测试剂盒测定。(2)断蒂后10天观察皮瓣坏死情况,以皮瓣质地柔软,呈粉红色,皮温正常,毛发恢复生长为成活;以皮瓣变硬,颜色转黑为坏死标准。以硫酸纸描绘出皮瓣总面积与成活面积,并沿描绘线剪下代表皮瓣面积的硫酸纸,用电子称称量,以称纸得出的重量代表面积的方法计算成活率。(3)图像分析方法:对免疫组化CD<,34>染色切片,光镜观察微血管的口径及数量。每组选5张切片,每张切片选取有代表性区域,随机取互不重叠的5个400倍视野,记数并求其平均数。(4)通过HE染色光镜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皮瓣超微结构的变化。5.统计学处理:用SAS6.12统计学处理软件,对不同类型数据进行不同的统计学处理。 结果:1.形态学观察:以皮瓣质地变硬、失去弹性、颜色变暗为坏死标准,对其术后四天的大体观察中,实验组未见明显坏死,并可见一定程度的毛发生长(以近蒂部尤为明显);而对照组自皮瓣末梢至皮瓣中段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坏死和血运不良表现,出现颜色发暗、水疱等,近蒂部亦有毛发生长。术后第四天断蒂后,实验组及对照组均可见毛发生长速度减慢,并且都可见到自皮瓣末梢开始的坏死,对照组的坏死程度比实验组严重。断蒂后第十天皮瓣的存活率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88.51%、62.54%,两组间用SAS6.1 2统计软件处理,进行配对t检验,t=8.0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织学观察:在HE染色中光镜下观察两组形态学相似,均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实验组也未见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微血管再生,仅在对照组见表皮层不连续,缺乏完整性改变。3.微血管记数:在术后第四天皮瓣组织CD<,34>染色免疫组化切片,CD<,34>呈棕黄染色,为由内皮细胞形成的条索状或裂隙状、孤立或簇状结构,有管腔。400倍显微镜下真皮下血管网记数进行配对t检验,t=2.5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MDA检测,术后24小时MDA含量检测结果t=6.4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1)盐酸罂粟碱注射液能够诱导随意皮瓣真皮下血管网血管生成。(2)盐酸罂粟碱注射液能够改善随意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皮瓣内多种细胞,从而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3)盐酸罂粟碱有望作为一种可以促进随意皮瓣提前断蒂的手段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