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应用3.0T MRI对椎-基底动脉病变引起脑血供、脑干形态位置及脑神经变化的系列研究
【6h】

应用3.0T MRI对椎-基底动脉病变引起脑血供、脑干形态位置及脑神经变化的系列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椎-基底动脉血管病变的影像学研究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应用3.0T MRI与MRA技术来探讨椎一基底动脉病变类型及其对脑血供、脑干形态位置及脑神经的影响和机制。 方法:病例组为2006年10月~2007年8月间经临床及MRA或CTA检查有椎一基底动脉血管异常(过度弯曲、移位、缩细、狭窄、闭塞、缺如或消失等)患者218例,男性141例,女性77例,年龄范围16~90岁,平均59.97±13.15岁,均有不同的症状和(或)体征,脑内MRI表现正常或缺血,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为正常志愿者或健康查体者218例,男性130例,女性88例,年龄18~89岁,平均51.47±15.13岁。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病例组与对照组均行颅脑MRI及MRA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Signa Excite HD 3.0T高场强MR扫描仪,应用标准头部8通道线圈,以前后连合连线为轴位图像扫描基线。MRI研究包括轴位T2-FSE(PROP,TR 5100 ms,TE 118 ms)、轴位T1-FLAIR(TR 3196ms,TE 7.9ms,TI 960ms)、矢状位T1-FLAIR(TR 1750ms,TE 8.9 ms,TI 920 ms)、轴位T2-FLAIR(TR 10002 ms,TE115 ms,TI 2300 ms),激励次数均为1次,层厚5.0mm,间隔1.0mm,矩阵512×256,视野240mm×240mm。MRA采用3D-TOF法(TR 20ms,TE 3.2ms),层厚1.0mm。将脑实质MRI表现、椎-基底动脉病变进行分型,将椎-基底动脉位置、椎-基底动脉与脑干的位置关系、脑干旋转(脑干前正中裂/基底沟与后正中沟连线偏离鼻尖与枕内隆凸连线等于或大于5°)程度进行分级。两位资深MRI诊断医师盲法观察颅脑MRI及MRA图像,MRI图像观察以轴位T2-FSE序列为主,辅以轴位T2-FLAIR、轴位及矢状位T1-FLAIR序列,观察并记录:脑实质MRI表现分型、颅内椎-基底动脉位置分级、血管与脑干关系、脑干有无旋转及旋转角度、脑室系统有无扩张、鼻旁窦病变情况。MRA图像观察以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projection,MIP)重组后图像为主,辅以MRA 源图像,观察并记录椎-基底动脉血管病变类型、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及前循环血管有无异常。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病例组143例患者脑实质出现缺血性病变,其中,脑后循环供血区病变45例,脑前循环供血区病变26例,脑前后循环供血区均出现病变72例。对照组脑实质未见异常改变。病例组左椎动脉越过中线条数比右椎动脉多(X2=4.261,p=0.039);基底动脉向右移位97例,向左移位58例:左椎动脉优势85例,右椎动脉优势33例,椎动脉的粗细与基底动脉的位置之间有关系(X2=69.489,P=0.000)且关系密切(列联系数C=0.97)。对照组10条右椎动脉越过中线,26条左椎动脉越过中线;基底动脉向右移位6例,向左移位4例:右椎动脉优势2例,左椎动脉优势20例。病例组椎动脉越过中线及基底动脉移位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右椎动脉:X2=60.398,P=0.000;左椎动脉:X2=54.461,P=0.000;基底动脉:X2=205.007,P=0.000)。 病例组延髓与血管接触103例,其中,延髓左侧与血管接触37例,延髓右侧与血管接触45例,延髓双侧同时与血管接触21例;脑桥与血管接触5例,其中,脑桥左侧与血管接触2例,脑桥右侧与血管接触3例。不同性别之间血管与脑干是否接触无显著性差异(χ2=1.122,P=0.289)。血管脑干接触的108例患者中,66例脑实质出现缺血性病变。对照组延髓与血管接触52例,其中,延髓左侧与血管接触14例,延髓右侧与血管接触24例,延髓双侧同时与血管接触14例;脑桥未见与血管接触。病例组延髓与血管接触数量及程度高于对照组,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χ2=26.037,P=0.000)。病例组102例延髓旋转,其中64例向右旋转(逆时针旋转),38例向左旋转(顺时针旋转);5例脑桥旋转,其中1例向右旋转(逆时针旋转),4例向左旋转(顺时针旋转)。延髓/脑桥旋转共107例,但脑干发生旋转的病人数为103,这是由于3名患者脑桥向左伴延髓向右旋转,1名患者脑桥向右伴延髓向右旋转。脑干旋转程度分级:Ⅰ级5°~10°(包括5°)36例,Ⅱ级10°~15°(包括10°)47例,Ⅲ级≥15°24例。脑干旋转的103例患者中,70例患者脑实质出现缺血性病变。不同延髓旋转级别间脑实质是否有缺血性病变无显著性差异(χ2=180,P=0.124)。延髓向左旋转的38例患者中,3l例右椎动脉越过中线,14例右椎动脉优势,18例血管与延髓右侧接触;延髓向右旋转的64例患者中,53例左椎动脉越过中线,45例左椎动脉优势,16例血管与延髓左侧接触。椎动脉是否越过中线与脑干旋转之间有关系(χ2=19.467,P=0.000)且关系密切(列联系数C=0.89)。椎动脉粗细与脑干旋转之间有关系(χ2=17.357,P=0.000)且关系密切(列联系数C=0.76)。不同性别之间脑干有无旋转无显著性差异(X2=0.012,P=0.914)。脑干旋转与脑室扩张间无统计学意义(X2=0.118,P=0.731)。对照组脑干未见旋转。病例组MRA中血管弯曲、冗长、狭窄、管壁毛糙比较常见,血管闭塞、增粗、缺如或消失相对少见,还见3条有孔型基底动脉;87例患者前循环血管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101条后交通动脉开放。对照组MRA主要表现为少数椎一基底动脉的弯曲,但弯曲程度均较轻,也见3条有孔型基底动脉;前循环未见明显异常;62条后交通动脉开放。病例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管弯曲数量明显较对照组多且程度重,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椎动脉:X2=92.171,P=0.000;基底动脉:X2=95.671,P=0.000)。病例组后交通动脉开放数量多于对照组,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X2=11.477,P=0.001)。病例组鼻旁窦炎性病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X2=45.281,P=0.000)。结论:椎-基底动脉病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变类型多种多样。椎-基底动脉延长纡曲是脑后循环血管病变的常见类型之一,它亦是脑干受压及旋转的主要原因。血管压迫脑干、脑神经或由于脑干旋转致脑神经受牵拉可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3.0T MR/和MRA扫描能提供详细的解剖学信息,为对椎-基底动脉病变病因的认识、诊断和进行针对性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