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后循环缺血疾病责任血管与病灶的关系、临床亚型分类及预后的判断
【6h】

后循环缺血疾病责任血管与病灶的关系、临床亚型分类及预后的判断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概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1.根据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缺血病灶与责任血管的关系,以期对后循环缺血疾病进行临床亚型分类。
   2.找出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为进行后循环缺血的预后判断总结一些规律。
   方法:在一定时间段内将符合标准的患者收入研究组。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的诊断标准,并有影像学(MRI、CT)作为定性、定位的可靠依据。本项研究依从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国急性脑血管事件登记研究(Registry of Acute Cerebrovascular Events Chma,RACE)的临床研究方法,通过连续的病例收集,详细记录患者临床表现,病灶及受累血管部位,发病后90天预后(mRS评分),对数据进行整理,计算58例病例中存在对应血管受累的发生率、运用统计学中的卡方检验将NIHSS评分、早期意识障碍、头晕三项分别与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本组共58例,按照病变部位、NIHSS、mRS评分将后循环缺血分为预后不良型及预后较好型、前者按照受累血管区域又可分为基底动脉主干型和基底动脉尖型。后者按照病变部位可分为:腔隙性桥脑梗死型、延髓背外侧型、小脑梗死型、枕叶梗死型及跨区域多发梗死型。对应区域血管本身病变仍是后循环缺血的一大病因(66%),发病时NIHSS评分过高(>25)以及早起出现意识障碍均可提示预后不良(p<0.005)、而头晕则与预后无相关性(p>0.05)。
   结论:
   1.后循环缺血疾病危险因素与一般缺血性卒中相同。
   2.相应区域血管受累是后循环缺血疾病发生的重要病因。
   3.发病时NIHSS评分过高(>25分)或发病早期出现意识障碍均提示预后不良,而头晕症状与预后无相关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