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鼠器官型脑片的培养
【6h】

大鼠器官型脑片的培养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大鼠器官型脑片的培养

前言

材料与万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片器官型的培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建立大鼠正常器官型培养脑片模型,并对器官型脑片中的大锥体细胞进行鉴定。器官型脑片培养成功后,可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疾病的器官型脑片模型,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及规律。
   方法:本实验应用millicell-CM insert微孔膜插入式培养技术以及由最小培养基MEM,马血清,Hanks’液组成的培养液成功培养了大鼠器官型脑片,并用抗非磷酸化神经微丝单克隆抗体(SMI-32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器官型脑片和在体脑组织的大锥体细胞进行鉴定,根据在体脑皮层的大锥体细胞对器官型脑片的大锥体细胞进行定位及形态比较,在200×镜下测定3个随机视野中5mm×5mm目镜测微尺面积下的SMI-32阳性大锥体细胞的数目,对培养两周、三周、四周的脑片之间大锥体细胞计数并比较。
   结果
   1 大鼠器官型培养脑片存活率达80%以上,可存活一个月以上。
   2 在体大脑皮层内,第Ⅴ层细胞为大锥体细胞层,细胞胞体呈现多角形或者椭圆形,胞浆着色浅,有的呈空泡状,树突或不明显,轴突较长,伸向皮层。
   3 培养脑片中,按照在体皮层大椎体细胞所分布的位置,可见在大脑皮层深部,第Ⅴ层细胞呈锥体形或者多角形,胞体直径25~50μm,每个细胞的胞体颜色均一,胞浆着色深,树突明显,都有一个长的轴突伸向皮层,轴突较长。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的横向突起增长变多。
   4培养2、3、4周的脑片中的大锥体细胞计数分别为28.50±4.34、27.83±4.40、27.67±3.55,各时点皮层锥体细胞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本实验应用millicell-CM insert微孔膜插入式培养技术以及由最小培养基MEM,马血清,Hanks’液组成的培养液成功培养了大鼠器官型脑片,摸索并明确了其生长过程中对温度、培养液酸碱度、糖含量及氧气浓度的要求,最佳培养环境条件为:37℃,培养液PH值为7.2-7.4,糖含量27.76g/L,气体配比为5%CO2+95%空气,湿度为99%。培养周期为2周。用抗非磷酸化神经微丝单克隆抗体(SMI-32单克隆抗体)对器官型脑片中的大锥体细胞进行鉴定,为缺氧缺糖器官型脑片、运动神经元病、神经变性病以及脑外伤性疾病器官型脑片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