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证与胃镜象、病理象相关性的研究
【6h】

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证与胃镜象、病理象相关性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概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指炎症导致的胃腺体破坏、减少、萎缩、甚至消失,表面上皮细胞丧失分泌能力,粘膜肌层增厚的病理、临床病症。慢性萎缩性胃炎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难治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CAG基础上伴随发生的中、重度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和异型增生(dysplasia,Dys)为胃癌的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Gastric Cancer,PLGC),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978年WHO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Precancerousconditions),1990年世界胃肠病学会大会报道严重萎缩性胃炎者胃癌十年累计危险率4~30%。胃粘膜发生癌肿遵循慢性胃炎→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发展模式,目前已被国内外多数学者所认同。
   祖国医学将CAG病变归属于“胃脘痛”、“痞满”、“胃痞”、“嘈杂”等病证范畴。对于CAG的治疗,西医尚无行之有效的手段,而中医药在治疗CAG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中医各家根据自己对辨证论治的理解对CAG进行了各种分型尝试并创立各种治法,在改善患者症状及预防疾病向癌转化等方面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导师李佃贵教授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辨证和施治的“浊毒”学说,并提出一种新的证型——“浊毒证”,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证的病机遵循肝郁气滞、脾虚湿盛→积湿成浊→浊郁化热→热蕴成毒→浊毒的规律,并以“浊毒”立论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可使部分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或消失,从而扭转了胃癌癌前病变难以逆转的观点,使胃癌的药物预防成为可能。
   中医的辨证治疗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缺乏客观指标,与医师的经验有很大关系,制约了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及推广。本研究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各证型的胃镜及显微镜下影像的观察,为CAG浊毒证的中医辨证提供较为客观、规范的胃镜及病理学指标,进一步完善“浊毒”学说,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提高“浊毒”学说中医辨证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目的:
   1.本研究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各证型胃镜下形态学的观察、对比,发现其中特异性的变化,为CAG的中医临床辨证提供较为客观、规范的依据。
   2.CAG浊毒证的证候特点与胃镜下形态学变化的相关性。
   3.观察CAG浊毒证与病理组织学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1.病例选择
   2009年9月-2010年12月,按照病例纳入标准选择河北省中医院消化科住院及门诊CAG患者,共计280例,并据此将患者分成六个证型:浊毒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
   2.分型
   参照《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8]和《中医诊断学》[9]及多年的临床实践初步将患者分成六个证型:浊毒证、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
   3.操作流程
   3.1.对入选的CAG患者先由两名主任中医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主症、次症、舌象、脉象等各项指标。
   3.2.由一固定医师进行胃镜检查,并详细记录其内镜下征象,并于胃窦大小弯距幽门约2~4cm处各钳取组织一块,活检组织用10%甲醛固定。
   3.3.组织送本院病理科进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唧染色,并由同一病理医师进行诊断。
   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X2检验,P<0.05时,认为所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CAG常见的6种证型在内镜下征象的特点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浊毒证以隆起结节(32.14%)、糜烂(26.79%)、粘膜粗糙(17.86%)多见,共计占此证的76.79%;肝胃不和证以红斑渗出(45.67%)、出血(18.99%)、胆汁反流(15.19%)多见,共计占此证的79.85%;脾胃湿热证以粘膜粗糙(30.64%)、红斑渗出(22.59%)、糜烂(16.13%)多见,共计占此证的69.36%;脾胃虚弱证以红斑渗出(35.29%)、粘膜粗糙(26.47%)多见,共计占此证的61.76%;胃阴不足证以红斑渗出(58.62%,)多见,占此证的58.62%;胃络瘀阻证以出血(50%)、红斑渗出(25%),共计占此证的75%。
   3.浊毒证病理组织学多为中、重度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率达92.86%,脾胃湿热证达88.71%,胃阴不足证达68.57%。
   结论:
   1.CAG各临床证型与其在胃镜象形态学、病理组织学的变化存在着相关性,在中医辨证论治CAG时参考胃镜下形态学及病理组织学的变化是对传统中医辨证的补充和尝试。
   2.本研究就CAG浊毒证进行了较为规范、科学的验证,认为其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隆起结节、糜烂、粘膜粗糙,一般不能透见粘膜下血管。
   3.CAG浊毒证在病理下一般呈中、重度萎缩,多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
   4.胃镜下形态学及病理组织学的变化能够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的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