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45例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药敏分析及anr基因的检测
【6h】

245例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药敏分析及anr基因的检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245例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药敏分析及qnr基因的检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近年来,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及时了解其耐药规律和趋势,能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喹诺酮类药物是全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被普遍用于临床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外膜孔蛋白和磷脂渗透进入细菌,并作用于DNA旋转酶,干扰细菌DNA复制、修复和重组。但随着这类药物的广泛使用,其耐药性也日趋严重,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由染色体介导,它包括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外膜通透性降低、主动外排泵亢进三个方面,1998年,Martinez-Martinez等在1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发现了qnr基因,其编码的蛋白Qnr能保护喹诺酮类药物作用的靶位点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使喹诺酮类药物不易与其结合,从而导致药物治疗失败。该基因由质粒所携带,可以在同种或不同细菌之间水平传播,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快速、广泛传播,临床危害性更大。这种新的细菌耐药机制称之为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机制补充了传统的细菌对喹诺酮耐药途径,使细菌对喹诺酮耐药形式多样化。qnr基因在世界以及国内各地已有不少报道,且各地区间的流行情况及亚型的分布存在很大差异,本研究旨在了解衡水地区大肠埃希菌的药敏情况以及qnrA、qnrB、qnrS的存在情况和其耐药特征,以更好的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我们收集了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微生物实验室2008年12月-2010年6月间所有送检大肠埃希菌株245例进行检测分析,采用肉汤稀释法测18种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其MIC50和MIC90;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qnr基因;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扩增产物分子量,PCR阳性扩增产物经过DNA测序,并在GenBank对比确定基因亚型。
   结果: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显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大肠埃希菌敏感,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氨曲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呋喃妥因对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分别为84.9%、74.2%、75.5%、80%、77.6%、37.9%、43.7%、51%、55.9%、20.8%、77.1%、73.9%、70.2%、59.2%、2.4%。245例大肠埃希菌中检出5株存在qnrB基因,占2.0%,1株存在qnrS基因,占0.4%。
   结论:以上研究表明,我院检出的大肠埃希菌存在多重耐药,245例菌中,仅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普遍敏感。对喹诺酮类耐药菌株中,有qnrB和qnrS基因存在,由于该基因由质粒介导,可水平传播,所以迫切需要提高对其造成耐药性广泛传播趋势的警觉,临床医生需做好患者的适当隔离防护,避免造成大范围的传播。另外,随着喹诺酮类药物应用的不断增加,qnr阳性菌株仍将可能不断增加,可能出现更多的亚型,且不同菌种间也会出现qnr基因,因此加强临床用药监管刻不容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