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浊毒学说应用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6h】

基于浊毒学说应用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浊毒学说的形成及理论体系

前言

浊毒的定义

浊毒的历史沿革

浊毒的病因病机

浊毒致病特点

浊毒证的临床表现

浊毒证治则

浊毒证的常用方剂

浊毒证常用中药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2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期病变患者应用浊毒理论治疗2年回顾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115例临床观察及对PG、血流变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患者疗效观察及对胃液成分、胃泌素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基于浊毒理论临床应用化浊解毒法及活血法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浊毒学说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重要学说,其源于临床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发展。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逆转萎缩、肠化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于是我们在治疗时有意识运用化浊解毒药物,总结确立了“浊毒”学说,并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用药。然而各类文献记载中对浊毒的散在描述,缺乏系统的总结,为了提高对该学说的认识,在第一部分将浊毒的定义、浊毒的发展历程、浊毒的病因病机、浊毒的致病特点、浊毒证的临床表现、浊毒证治则、浊毒证的常用方剂、浊毒证常用中药进行系统论述。在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以化浊解毒方为主治疗的2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的患者的病历,总结其临床疗效及浊毒证的主要症状及舌脉;确定化浊解毒为主的治疗大法,并根据个体差异辨症(证)治疗的临床辨证方法。在第三部分观察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浊毒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测患者胃蛋白酶原、血流变的改变,以期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浊毒内蕴提供物质基础并探讨其机制。在第四部分观察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浊毒内蕴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测患者胃液成分的改变及对胃泌素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机制。
  第一部分、浊毒学说的形成及理论体系
  目的:以历史文献记载及临床经验为依据探讨浊毒学说渊源及理法方药,进而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及理论体系。
  方法:梳理历代医家中对浊毒的记载,以探讨其源流,如实采集和原始保存名老中医药专家的诊疗经验,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独特诊疗信息数据库,形成浊毒学说的理法方药。
  结果:梳理出浊毒的源流,探讨了浊毒的浊毒的历史沿革、病因病机致病特点、临床症候、治则治法、常用方剂、常用中药,从临床论证了浊毒学说的实用性。
  结论:浊毒学说具有完善的理法方药体系,可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第二部分、2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期病变患者应用化浊解毒方治疗2年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患者浊毒证的主要表现、舌脉,并以化浊解毒为主,结合个体差异,辨(症)证治疗的辨证方法。
  方法:对238例经胃镜及病理诊断为CAG伴癌前期病变的门诊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癌前病变发生逆转的36例患者其治疗前后胃镜及病理进行比较。
  结果:
  1.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女性偏多,年龄以中老年为多,具有肿瘤家族史者比例偏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患者,舌质暗、苔腻、脉弦细滑为浊毒证最常见舌脉,这也符合临床经验,十大症状在浊毒内蕴的基础上存在其个体差异,可根据十症(证)辨证治疗。
  2.在2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临床总有效率为79.0%,胃镜改变总有效率为77.7%,病理改变总有效率为74.4%。
  3.内镜下类型变化癌前病变逆转的36例患者,随访前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12例,皱壁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3例,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17例,糜烂17例。
  癌前病变逆转的36例患者,随访后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10例,皱壁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5例,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10例,糜烂12例。
  4.病理改变
  癌前病变逆转的36例患者,随访前中度异增6例、轻度异增8例、重度肠化7例、中度肠化5例、轻度肠化11例、灶性肠化5例。
  癌前病变逆转的36例患者,随访后中度异增0例、轻度异增1例、重度肠化0例、中度肠化0例、轻度肠化10例、灶性肠化1例。
  5.癌变的转归情况:癌前期病变经过化浊解毒治疗没有发生腺癌的病例。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病理均具有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的改变。病理微观辨证及舌暗苔腻,脉弦细滑可以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浊毒证诊断依据,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患者中并根据个体差异,可以出现十大主要症状,以化浊解毒治疗为大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患者进行治疗,根据主要症状,辨(症)证治疗,既突出化浊解毒的特色,又不失辨证论治的原则。
  第三部分、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115例临床观察及对PG、血流变的影响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浊毒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PG、血流变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机制。
  方法:
  治疗组:给予化浊解毒方(处方: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茵陈15g、黄连15g、藿香15g、全蝎9g、蜈蚣4g等),每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服。
  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每次4片,每天3次,饭前30min服用。
  两组在治疗时停用其他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结果:
  1.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2%,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两组内镜、病理疗效比较内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56.4%,治疗组疗效明显为优(p<0.05)。病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65.5%,治疗组疗效明显为优(p<0.05)。
  3.胃蛋白酶原表达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胃蛋白酶原治疗后胃蛋白酶原Ⅰ升高、胃蛋白酶原Ⅱ降低。治疗组治疗前胃蛋白酶原Ⅰ108.32±17.27 mPa·s,治疗后143.17±17.81mPa·s;胃蛋白酶原Ⅱ治疗前10.74±1.88 mPa·s,治疗后7.48±1.69 mP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胃蛋白酶原Ⅰ104.92±15.17mPa·s,治疗后胃蛋白酶原Ⅰ123.66±16.91mPa·s;对照组治疗前胃蛋白酶原Ⅱ10.93±1.78 mPa·s,治疗后8.42±1.62 mP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胃蛋白酶原Ⅰ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胃蛋白酶原Ⅱ降低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全血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全血粘度高切值5.95±0.89mPa·s,治疗后3.74±0.37 mPa·s,治疗组治疗前全血粘度低切值5.95±0.89 mPa·s,治疗后15.35±1.11 mPa·s;对照组治疗前全血粘度高切值5.66±0.72 mPa·s,治疗后全血粘度高切值4.08±0.36mPa·s,对照组治疗前全血粘度低切值20.29±1.87mPa·s,治疗后16.02±1.38mPa·s。治疗后治疗组全血粘度高切值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粘度低切值改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化浊解毒方能减轻患者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缓解黏膜白相、颗粒增生等胃镜征象,提高患者癌前期病变病理的治愈率。
  2.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时,因其分泌PGⅡ,可导致血清中PGⅡ上升,对胃黏膜产生破坏,血粘稠度常增高、血流缓慢不利于萎缩的黏膜的修复。
  3.化浊解毒方可能通过降低胃蛋白酶Ⅱ的表达及降低血粘稠度,改变胃黏膜环境状态,进而阻止癌前期病变的进一步发展,甚至逆转。
  第四部分、化浊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患者胃液成分及GAS的影响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浊毒内蕴证患者的胃液成分及GAS的影响。
  方法:
  治疗组:给予化浊解毒方(处方: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茵陈15g、黄连15g、藿香15g、全蝎9g、蜈蚣4g等),每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服。
  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每次4片,每天3次,饭前30min服用。
  两组在治疗时停用其他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结果:
  1.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1%,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两组内镜及病理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内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7%,对照组为75.9%,治疗组疗效明显为优(p<0.05)。病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为62.1%,治疗组疗效明显为优(p<0.05)。
  3.两组胃液成分比较对两组患者胃液中游离酸、总酸、乳酸及亚硝酸盐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治疗前,两组胃液中游离酸、总酸、乳酸及亚硝酸盐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胃液中游离酸及总酸含量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增加更为明显(p<0.05);乳酸和亚硝酸盐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乳酸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两组患者胃泌素水平治疗前后的比较治疗前,两组胃泌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胃泌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
  结论:
  1.化浊解毒方能减轻患者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缓解黏膜白相、颗粒增生等胃镜征象,提高患者癌前期病变病理的治愈率。
  2.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患者总酸及游离酸含量降低,亚硝酸盐及乳酸升高,亚硝酸盐为常见的致癌物质,可能促进癌前期病变的进一步发展。胃泌素反应性升高,可能促进肠化或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的黏膜细胞的分裂增殖。
  3.化浊解毒方可能通过降低胃泌素表达,改善患者胃液成分,增加总酸及游离酸含量,降低乳酸及亚硝酸盐含量,促进胃黏膜的修复,阻止胃癌前病变进一步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