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影像解剖学基础及诊断方法的对比研究
【6h】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影像解剖学基础及诊断方法的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及其影像学评价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背景: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后循环血管结构异常性疾病,以椎基底动脉显著延长、扩张、扭曲或成角为主要表现,Morgagni1761年首次报道。随着VBD病例的不断报道,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VBD可能是由动脉壁缺陷、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多数VBD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且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后循环缺血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随访发现,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且并无有效的预防手段。近年来,显微神经外科和神经影像学,尤其是高分辨率MRI、MRA、CTA、DSA等血管结构影像技术的发展,推动了VBD的病因学、影像学诊断及治疗的相关研究。MRA的应用大大提高了VBD的诊断率,关于VBD的报道逐渐增多,高分辨率MRI结合MRA可显示椎动脉的结构及其与毗邻组织的结构关系,为VBD的诊断提供了客观的临床依据。目的:对比MRA+MRI和CTA两种检测方法对VBD的诊断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40例经Smoker头颅CT诊断标准诊断为VBD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0例患者采用MRA联合MRI平扫,20例患者采用CTA。总结两组患者的VBD影像学形态特征数据(包括:单侧椎动脉纤细、瘤样扩张、均匀性增粗、血管壁钙化、血管壁的粥样硬化斑块、脑干受压、面神经或三叉神经受压等),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两组患者的VBD临床表现分型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临床症状表现进行对比。
  结果:VBD主要靠CTA薄层扫描平扫来进行诊断,颅底、蝶鞍及鞍上池层面显示后颅窝,伪影较重,基底动脉周围有低信号的脑脊液做对比,基底动脉迂曲增宽可通过CTA2D图像显示横切或斜切增粗的血管结构异常,也可直接显示血管壁的钙化,所以CTA可以作为筛查VBD的影像学检查方法。MRI常规序列扫描,由于血管流空效应,水平位(轴位)图像上椎基底动脉显示为明显的黑色低信号,也可显示管壁变薄、增厚血管壁的粥样硬化程度及脑干颅神经压迫等情况,可通过血管及毗邻组织结构学异常解释临床症状,为VBD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MRA可清晰地显示椎基底动脉结构,在显示椎基底动脉结构形态上不亚于CTA及DSA,且MRA属于无创检查,无X线辐射,无需注射造影剂,无需担心放射及造影剂副反应的影响。MRA可结合MRI平扫图像显示迂曲延长的椎基底动脉压迫毗邻脑组织的情况,显示压迫位置、程度,推断阻塞性脑脊液循环障碍或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原因,并可显示是否合并其他脑血管疾病,如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及动脉瘤等。
  结论:两组患者在显示钙化及对颅神经压迫方面存在差异,但在显示VBD其他影像学形态特征上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的VBD临床表现分型数据无明显差异,且两种影像学检测方法都可以很好地反映VBD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因此,在VBD影像学诊断中,MRI+MRA与CTA具有相似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