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CT和X线对右心室间隔起搏精确定位的临床对比
【6h】

CT和X线对右心室间隔起搏精确定位的临床对比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右室非心尖部起搏部位的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目前已有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右室心尖部起搏有许多弊端。随着对生理性起搏认识的不断深化,右心室选择部位起搏成为近年来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临床常用的右心室选择部位主要包括流出道间隔部和室间隔部。目前对通过常规X线将右心室电极植入右心室室间隔的确切电极位置验证的方法研究较少。本研究的目的为通过对比分析CT和X线的图像特点,探讨右心室间隔起搏器导线的植入方法,为临床起搏导线的位置放置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象:选择2013年01月至2015年0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二科行DDD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植入起搏器的原因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符合Ⅰ类或Ⅱa类适应征。共33例患者入选,年龄42~82岁,其中女性18例,男性1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25例,二度或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8例,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
  方法:术中在X线透视下,取正位(PA),将主动固定螺旋导线植入高位室间隔(低位右室流出道)或中位室间隔(Fig.1);取右前斜(RAO)30°位,将右心室室间隔分为9份,使右室电极位于中间部位(Fig.2);取左前斜(LAO)45°位,使电极头端与水平线角度小于80°,指向脊柱侧(Fig.3)。通过以上3个投照体位的电极头端位置,来初步判断右心室电极位于室间隔区域。起搏器植入后5-7天行右心室强化CT检查以明确右心室起搏导线的精确位置,与术中常规X线进行对比。术前常规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术后将患者起搏器模式程控为VVI,起搏频率为90次/分,使心室起搏达100%,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QRS波时限,观察QRS波形态。
  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以统计软件包SPSS16.0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33例患者通过右心室强化CT均清晰地显示了心脏室间隔的解剖结构以及起搏器导线的位置。
  2、通过常规X线判断右心室电极置入高位室间隔(低位右室流出道)或中位间隔的33入选患者中,术后右心室强化CT显示植入高位间隔9例,占27.3%;植入中位间隔13例,占39.4%;植入游离壁或室间隔与游离壁交界11例,占33.3%。
  3、根据右心室强化CT显示的右心室起搏器导线位置将患者分成两组:室间隔组和游离壁组。两组术后起搏QRS波时限较各自术前QRS波时限均增宽(P<0.05)。两组术前QRS波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术后起搏QRS波时限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起搏QRS波时限与术前QRS波时限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高位间隔、中位间隔、高位游离壁、中位游离壁四组,术前QRS波时限、术后起搏QRS波时限、术后起搏QRS波时限与术前QRS波时限差值进行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5、间隔组中22例(100%)Ⅰ导联均正向为主,游离壁组10例(90.9%)Ⅰ导联正向为主,差异无统计意义(P=0333)。
  6、间隔组中11例(50%)Ⅱ、Ⅲ、aVF导联有切迹,游离壁组1例(9.1%)Ⅱ、Ⅲ、aVF导联有切迹,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
  结论:
  1、右心室强化CT可以成功地显示起搏器导线的精确位置。
  2、依据常规X线定位,右心室电极大多数可以植入右心室室间隔部位,但仍有一部分植入了有害的右心室游离壁。
  3、尚无统一的心电图标准鉴别间隔起搏和游离壁起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