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膝后内侧微创入路在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应用
【6h】

膝后内侧微创入路在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手术操作

2.3 术后处理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围手术期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膝关节后抽屉试验和后沉征

2 术后随访指标:骨折愈合情况、膝关节运动范围、膝关节Lysholm得分和IKDC评估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和胫骨平台后内侧髁骨折的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研究膝后内侧纵形小切口入路解剖,探讨膝后内侧纵形小切口入路的显露和治疗撕脱骨折固定方法,总结膝后内侧纵形小切口入路治疗撕脱骨折和平台后内侧髁骨折的优缺点和临床效果。
  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来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伤科收治的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和胫骨平台后内侧髁骨折的患者23例,12例采用膝关节后内侧纵形小切口入路,其中胫骨平台后内侧髁骨折1例;11例病人采用膝关节后路“S”形手术入路,其中胫骨平台后内侧髁骨折1例。手术方法:1、膝关节后内侧纵形小切口入路组:患者取俯卧位,在膝横纹上沿腓肠肌内侧头内侧缘切开,沿腓肠肌内侧头与半膜肌之间的间隙进入,显露骨折块,进行相应的空心钉、铆钉或者钢板解剖复位固定。采用膝关节后路“S”形手术入路组:经典的“S”形手术入路是其近端起自半腱肌后缘,远行达膝关节平面,折向外行,沿屈痕越过腘窝,最后转向远侧,在腓肠肌外侧头表面行7~8cm,显露腓肠肌外侧头、内侧头、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胫神经,游离出腘动静脉,在腓肠肌内外侧头间隙进入,显露出胫骨内侧髁和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块,进行相应的钢板和空心螺钉固定。
  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比较记录两组患者指标:围手术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膝关节后抽屉试验和后沉征;术后随访指标:骨折愈合情况、膝关节运动范围、膝关节Lysholm得分和IKDC评估。我们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的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法,所以的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间的比较有差异,并比较两组手术入路的优缺点。
  结果:除1例病人失访外,其它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是13.5个月,获得随访的病人骨折都达到了骨性愈合,有1例“S”形手术入路病人伤口出现延迟愈合,通过换药后,最终愈合,膝关节后抽屉试验和后沉征和骨折愈合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膝关节运动范围、膝关节Lysholm得分和IKDC评估,膝关节后内侧纵形小切口手术入路组明显优于膝关节后路“S”形手术入路组。
  结论:膝关节后内侧纵形小切口入路能够满足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和胫骨平台后内侧髁骨折的手术操作的需要,该入路操作简单,对周围血管神经的损伤小,创伤小,术后伤口疤痕小,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是一种较好的手术入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