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耐力训练水平大鼠血乳酸拐点与自由基拐点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
【6h】

不同耐力训练水平大鼠血乳酸拐点与自由基拐点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耐力训练水平,大鼠血乳酸拐点、血自由基拐点的动态变化规律。实证“自由基阈”客观存在,为深入研究血乳酸拐点、血自由基拐点的动态变化与线粒体功能的关系奠定基础。
   研究内容:通过对不同耐力水平三组大鼠,进行连续递增负荷至力竭的游泳运动训练,在不同时间段观察:1.大鼠血清、股直肌、腓肠肌中ROS、MDA含量与血乳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2.比较不同训练水平,大鼠血清、腓肠肌、股直肌ROS、MDA拐点和血乳酸拐点随训练水平的提高是否同步向后移动的规律性变化。3.分析血乳酸阈与自由基阈出现拐点的时间及先后顺序。4、观察血乳酸拐点Ⅲ丙酮酸浓度变化。
   研究方法:SD雄性大鼠108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6只,每小组又随机分为6个亚组,每亚组6只。对三组大鼠进行9周不同强度的耐力训练,分别记为低耐力水平T1组,中等耐力水平T2组,高耐力水平T3组。T1组分别进行40、60、80分钟无负荷游泳训练各三周;T2组按大鼠体重1%的负荷进行40、60、80分钟游泳训练各三周;T3组按大鼠体重2%的负荷进行40、60、80分钟游泳训练各三周。取材时,分别完成递增负荷游泳运动,从大鼠的2%体重负荷开始,按大鼠体重的1%负荷递增,每组大鼠各完成六级负荷。大鼠运动结束后心尖抽血,取股直肌、腓肠肌,采用比色法(试剂盒)测定大鼠血清、股直肌和腓肠肌MDA、ROS含量及血乳酸浓度和丙酮酸浓度。
   结果:
   1、三组不同耐力水平大鼠血乳酸浓度在拐点出现前随运动强度的增加呈缓慢上升趋势。T1组血乳酸拐点出现在5%负荷时,T2组血乳酸拐点出现在6%负荷时,T3组血乳酸拐点出现在8%负荷时。说明血乳酸拐点随耐力水平的提高而向后移动,耐力水平越高乳酸拐点出现的时间越晚、强度越大。
   2、三组不同耐力水平大鼠血清、股直肌、腓肠肌的MDA、ROS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运动时间的延长和强度的加大均呈缓慢上升的趋势。T1组6%负荷组浓度与5%负荷组浓度相比非常显著升高(P<0.01),T2组7%负荷组浓度与6%负荷组浓度相比非常显著升高(P<0.01);T3组8%负荷组浓度与7%负荷组浓度相比非常显著升高(P<0.01)。说明MDA、ROS拐点随耐力水平的提高而向后移动。
   3、三组不同耐力水平大鼠血清、股直肌、腓肠肌中ROS、MDA含量与血乳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同一时间负荷下,中等水平训练组、高水平训练组的ROS、MDA、血乳酸含量低于低水平训练组。ROS、MDA拐点与血乳酸拐点均随耐力水平的提高同步向后移动,并且血自由基拐点出现的时间和强度滞后于血乳酸拐点出现的时间和强度。
   4、丙酮酸变化:三组大鼠在5%-7%负荷组浓度变化不大,T1组8%负荷组与7%负荷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T2组9%负荷组与8%负荷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T3组9%负荷组与8%负荷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10%负荷组与9%负荷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
   结论:
   1、三组不同耐力训练水平的大鼠,血乳酸的浓度和MDA、ROS的含量在同等负荷条件下随耐力水平的提高而减少,可能是训练提高了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供能能力和抗氧化能力。
   2、不同耐力训练水平大鼠股直肌、腓肠肌血液的MDA、ROS拐点变化趋势与血乳酸拐点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耐力水平的提高同步向后移动,说明有同步变化的规律性。
   3、三组不同练耐力训水平大鼠递增负荷至力竭运动后,血乳酸拐点出现的时间先于血自由基拐点,提示运动中除可用血乳酸拐点作为运动强度的监测指标外,还可用血自由基拐点作为运动强度监控的上限指标。
   4、血乳酸拐点时丙酮酸浓度变化不大,说明血乳酸拐点时丙酮酸并没有出现堆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