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陈凯歌影片中的文革情结
【6h】

陈凯歌影片中的文革情结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陈凯歌文革情结的由来

一、家庭背景与少年记忆

二、挥之不去的文革梦魇

三、群体记忆中的个性化情结

第二章陈凯歌在正面反思文革影片中的文革情结

一、《孩子王》:颠覆与重构

二、《霸王别姬》:迷恋与背叛

第三章陈凯歌在反思文化传统影片中的文革情结

一、《黄土地》:反叛与愚忠

二、《大阅兵》:个体与群体

三、《边走边唱》:信仰与现实

第四章陈觊歌在商业化影片中的文革情结

一、《荆轲刺秦王》:暴君与伟人

二、《无极》:承诺与欺骗

结论对陈凯歌文革情结的评价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长于文革时期的陈凯歌,是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屡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为国产电影做出了表率。陈凯歌并不是一个高产的电影导演,但每一部影片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他总是试图在一部电影里传达一本书的内容,甚至有些影片被认为艰涩难懂,他本人也被贴上“文化传道士”的标签。 近年来对陈凯歌电影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除了肯定其在创建中国式的影像美学方面对中国电影的独到贡献之外,人们还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对其影片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做出深入的解读。本文便选取了文革情结作为切入的视角。陈凯歌青少年时期经历了文革,由此产生的文革情结贯穿其一生,并或隐或现地映射在他的电影当中。 本文拟用心理分析、文化分析、文本细读的方法,回顾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创作道路,挖掘其影片中的文革情结,总结其创作经验教训,并为后来人提供借鉴。 引言部分主要根据荣格的无意识理论,来说明情结对于电影创作的影响,进而引出文革情结的重要性。 第一章追述陈凯歌文革情结的由来,“家庭背景与少年记忆”梳理了他的家庭背景及成长经历,这一时期所受的教育成为他性格的成因。“挥之不去的文革梦魇”谈及陈凯歌自身的文革经历,这是他矛盾的文革情结形成的基础。“群体记忆中的个性化情结”陈述了陈凯歌这一代人对文革的普遍记忆与他的个人记忆,在共性与个性的对比中进一步突出了陈凯歌文革情结的独特性。 第二章挖掘了陈凯歌在正面反思文革的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文革情结,重点解读了《孩子王》和《霸王别姬》两部影片。《孩子王》中体现出的颠覆与重构、《霸王别姬》中体现出的迷恋与背叛,能够比较明显地映射出陈凯歌的文革情结。 第三章在陈凯歌反思传统文化的影片中寻找其文革情结,重点解读了《黄土地》、《大阅兵》、《边走边唱》三部影片。《黄土地》中体现出的反叛与愚忠、《大阅兵》中体现出的个体与群体、《边走边唱》中体现出的信仰与现实,这些内容与陈凯歌的文革情结有着微妙的联系。 第四章在陈凯歌为数不多的商业片中寻找文革情结的蛛丝马迹,重点解读了《荆轲刺秦王》和《无极》两部影片。《荆轲刺秦王》中体现出的暴君与伟人、《无极》中体现出的承诺与欺骗,都是陈凯歌的文革情结的隐性显现。在分析上述影片时,还注意与同为第五代导演的张艺谋、田壮壮、周晓文等人的同类题材影片相对照,来说明他们文革情结的异同。比如在分析《霸王别姬》时,与张艺谋的《活着》、田壮壮的《蓝风筝》进行对照,在分析《荆轲刺秦王》时,与周晓文的《秦颂》、张艺谋的《英雄》进行对照。这样由点及面地概括了同时代导演的同类影片,说明文革情结并非陈凯歌独有。 结语部分:从文革情结的普泛性、丰富性及两面性等方面对陈凯歌的文革情结做出了总体评价。陈凯歌影片中的文革情结有它的优点,也有其局限性。清醒地认识这种文革情结,对于研究者和陈凯歌本人,都是很有意义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