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900政治漩涡中的光绪皇帝
【6h】

1900政治漩涡中的光绪皇帝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一) 研究的意义

(二) 选题的解析

(三) 学术史综述

一政治反动与光绪困境

(一) 针对戊戌维新的政治反动

(二) 光绪困境

二中外关系与光绪帝

(一) 条约秩序在十九世纪末的演变

(二) 光绪帝的对外取和态度

1 中外关系中的政治象征地位

2对内镇压与对外主和

3反对轻言一战

4否定清军的作战能力

三光绪在慈禧的权力运作中浮沉

(一) 陷入信任危机

(二) 充当战争替罪者

(三) 维系政治力量的纽带

四光绪对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

(一) 光绪帝与义和团

(二) 光绪帝与南方实力派

(三) 光绪帝与顽固派

(四) 光绪帝与列强

五光绪的政治个性及最后命运

(一) 政治上的懦弱与反抗

(二) 政治不合作及后果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戊戌政变在事实上宣布了光绪政治生命的结束。由于他的皇权象征性,慈禧虽有取而代之之念,却难成取而代之之局。“己亥建储”得不到各方响应,甚至遭到从地方督抚到西方列强的反对,足以证明光绪作为政治象征符号,在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中,仍然是维系平衡的有效政治筹码。急于改变局面的顽固势力,不顾光绪事实上的影响力,一意推行有违中外条约关系的政策,直至打破中外长期维持的关系平衡,从而给清朝统治带来更大的危机。 戊戌政变后,随着慈禧太后的再次“训政”,清廷的内外政策变得保守而排外,光绪帝权利尽失,甚且生命堪虞,地方督抚和列强对此反应强烈。顽固派的倒行逆施,逐渐加重了国内及中外关系的紧张局势,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外矛盾在如何处理义和团问题上终于爆发。在清廷召开的几次御前会议上,仍然被赋予发言权的光绪帝,在对中外关系、中外战争、清军的作战能力、义和团的实力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上,与顽固派截然不同,成为清廷中主和派的代表。 这一时期,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关系极其微妙。慈禧太后企图行废立之实,但迫于内外压力而难遂其愿;光绪帝虽然命运叵测,但毕竟仍有皇权象征意义。庚子事变使慈禧的地位和威信急剧下降,光绪则成为她消灾弥祸的挡箭牌和替罪羊。由于光绪的皇权象征地位,他仍然在观念上起着维系国内政治势力的纽带作用,慈禧最终未能实现以合法手段废黜光绪的目的。 光绪帝在几次御前会议上和西逃过程中的一些言论,表达了他对1900年各种政治势力的态度。站在维护统治、缓和中外矛盾的立场上,光绪对义和团采取了绝然排斥态度,而与以南方督抚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相互声援。刘坤一“迎銮南下”的提议,无疑给濒于绝境的光绪提供了些许改善逆境的资本。出于维护条约秩序的考虑和借洋人之力以复政的幻想,光绪力主缓和中外关系。 在政治个性上,光绪虽表现了对慈禧极度畏惧恐慌的特征,但也保持了对慈禧的政治不合作态度。他并未在戊戌政变后表现出对慈禧的完全俯伏,而是在内政外交上展现了与慈禧及其顽固势力相抗的姿态,尽管这种姿态不会对政局产生太大影响,但却给他自己埋下杀身惨祸的伏笔。因此说,光绪的韬养之术并不到位,未能达到全身自保的目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