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二里头早期国家兴衰的聚落考古学研究
【6h】

二里头早期国家兴衰的聚落考古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论

一 选题解释

1 研究的时空范围及内涵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 选题意义

三 学术史回顾

1 对二里头宏观聚落形态研究的回顾

2 对二里头微观聚落物质的研究

3 关于二里头遗址的自然环境研究

4 对二里头早期国家及其起源、形成、发展和崩溃问题的研究

四 以往相关问题的局限性和本文的突破点

五 本文规划

六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通过二里头聚落演变考察二里头早期国家起源、形成、发展和崩溃的过程

第一节 二里头早期国家的起源

一 中国早期国家在酋邦中的孕育

二 宏观的聚落形态的演变与二里头早期国家的起源

三 微观的聚落物质要素的历时性研究与二里头早期国家起源的探究

四 小结

第二节 二里头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一 宏观的聚落形态演变与二里头早期国家形成、发展的过程

二 从微观研究中探寻二里头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三 小结

第三节 二里头早期国家的衰落

一 早期国家崩溃的理论与中国考古现实的结合

二 宏观聚落形态的演变与二里头早期国家衰落、崩溃的关系

三 微观世界中的二里头早期国家衰落迹象

四 小结

第二章 试论二里头早期国家兴衰的动力与途径

第一节 系统论在二里头遗址的可行性

第二节 二里头早期国家形成的动力和途径

第三节 二里头早期国家的发展动力和途径

第四节 二里头早期国家的崩溃原因和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二里头遗址是我国中原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具有都邑性质的聚落遗址,在社会形态方面属于早期国家。从聚落演变来看,二里头遗址经历了一般聚落-中心聚落-都邑聚落-一般聚落的发展历程。通过采用聚落考古的方法,分别从宏观、微观角度对各时期的考古学信息进行提取、梳理、分析,探索二里头早期国家的起源、形成、发展和衰落过程,并结合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其兴衰过程进行分析,将有利于中国早期国家兴衰与人地关系、人际关系相关研究的细化和深入。
   在我国,早期国家是残留有一些酋邦特征的特殊社会形态。其在邦群竞争中孕育,脱胎于酋邦。如何用聚落考古的方法判断复杂社会的性质是酋邦还是早期国家的依据如下:个体聚落等级和层级;同一区域中聚落之间的关系;最高统治者的号召力:劳力投入的规模;公共建筑物的特殊功能;生产专业化、分配集中化和经济区域化;人口集中化。判断的核心都是遗址内各遗迹、遗物的社会功能和所属。
   从仰韶文化时期至二里岗文化时期,二里头遗址的聚落等级发展历程为:一般聚落-中心聚落-都邑聚落-一般聚落,在二里头文化时期经历了中心聚落-都邑聚落的演变。用聚落考古的方法结合酋邦和早期国家理论分析二里头文化各时期社会形态的演变可知,二里头遗址在二里头文化时期表现出了早期国家的起源、形成、发展、衰亡迹象,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的遗址内各个微观因素演变印证了整个过程。
   一个社会的运行依靠的是一个系统化的操作,细则是一些微观因素在共同起作用。每一个不同的考古文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起导向作用的因素也各不相同。环境的好坏影响着人们生产和生活,与聚落的规模、层次、等级息息相关。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角度,关于聚落演变与环境变迁关系的研究将有利于二里头早期国家形成、发展的动力、途径和崩溃因为的探讨。
   在二里头早期国家形成的途径中,自然资源是人口增加和流动的诱因,影响着其他动力因素的运行,此期自然因素发挥着主要作用。统治阶级的需求支配着生产和分配,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促进了早期国家的发展。究其根源,贵族需求这一社会因素才是二里头早期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二里头早期国家的衰落与崩溃与不同人群的需求和满足的差异、人口的压力、资源的浪费和稀缺、宗教约束力的变化、外来势力的压力等因素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统治阶级的个人取向和集体取向的轻重比例是早期国家和酋邦的分水岭,且早期国家在宗教信仰制约的范围内允许统治阶级个人取向的发展和强化。等膨胀到一定的极限,贵族需求过分触及民众生存需求的底线时,民众对国家的信心缺失。在生存压力下,宗教系统也无法再维持对民众的精神制约,权力对民众失去约束,政治系统日愈脆弱,自然无法应对外来力量的攻击,因此导致崩溃。资源导致的社会冲突是二里头早期国家崩溃的主要因为。更进一步来说,个人取向意识的强化是一切崩溃因素的根源,二里头早期国家的衰落是因统治阶级个人取向意识的强化造成的报酬递减导致的系统崩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