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虚拟地理环境中的旅游景观感知度定量计算
【6h】

虚拟地理环境中的旅游景观感知度定量计算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科学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景观感知研究

1.2.2 旅游景观感知研究

1.2.3 景观感知与评价方法研究

1.2.4 现代信息技术与景观感知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2 基本概念与方法论

2.1 概念演进与创新

2.1.1 景观

2.1.2 旅游景观

2.1.3 景观敏感度

2.1.4 景观感知度

2.1.5 景观语义

2.2 景观感知度模型

2.2.1 景观感知影响因子

2.2.2 景观感知度模型

2.3 模型计算环境与方法

2.3.1 虚拟地理环境

2.3.2 视域分析

2.3.3 方位运算

2.3.4 距离运算

2.3.5 成本工具

2.3.6 栅格计算

2.4 本章小结

3 自然旅游地景观感知度计算与线路选址模型

3.1 奇峡谷案例区介绍

3.2 模型解析与计算流程

3.2.1 景观感知度模型应用解析

3.2.2 感知度计算流程

3.3 数据获取与处理

3.3.1 旅游地VGE建模

3.3.2 景观语义特征点提取

3.3.3 旅游资源信息整理

3.4 景观感知度计算

3.4.1 景观感知度因子计算

3.4.2 单景观感知度计算

3.4.3 特定语义的组景观感知度

3.4.4 全景观感知度

3.5 自然旅游地观光线路选址

3.5.1 路线选址原则

3.5.2 线路选址模型

3.5.3 线路选址实例

3.5.4 线路选址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人文旅游地景观感知度计算与线路选址模型

4.1 清西陵案例区介绍

4.2 模型解析与计算流程

4.2.1 感知度模型应用解析

4.2.2 感知度计算流程

4.3 数据获取与处理

4.3.1 旅游地三维地理环境

4.3.2 语义特征点与景观视角

4.4 景观感知度计算

4.4.1 单陵墓选址文化景观感知

4.4.2 陵墓选址位序语义组景观感知

4.4.3 多陵墓选址文化全景观感知

4.5 人文旅游地观光线路选址

4.5.1 现有线路解读

4.5.2 观景点与线路设计原则

4.5.3 观景点挖掘与线路设计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应用展望

5.1 景观感知度模型基本认识

5.1.1 构建了统一的景观感知定量计算模式

5.1.2 提高了景观感知计算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5.1.3 实现了多维度景观感知综合描述

5.1.4 提供了旅游地规划设计多元价值融合的基础

5.2 自然与人文旅游地景观感知度比较

5.2.1 知识和经验对景观感知的作用对比

5.2.2 景观感知度模型应用的思维方式对比

5.2.3 景观感知度模型在线路选址中的应用对比

5.3 感知度模型的研究意义与应用视角

5.3.1 研究意义

5.3.2 应用视角

5.4 不足分析与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论文插图目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在旅游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外延式发展模式带来了旅游地景观雷同、旅游资源原真性缺失的问题,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成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引起了旅游、地理和景观设计等相关专业学者的关注。景观是旅游地美学和文化内涵的直接载体,因此,问题解决的根本是对旅游景观自然和文化内涵的科学解读与挖掘。本文在旅游产业发展和学术研究背景下,尝试在旅游者与景观的空间关系基础上选址研究视角,探究旅游地景观感知的定量计算理论和方法。
   在“景观”、“旅游景观”、“景观敏感度”等概念内涵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景观感知度概念。景观感知度定义了观察者在旅游地内特定位置上对某个或某组景观的感知程度,吸收了“景观敏感度”概念中“景观被注意程度的度量”的内涵,也引入了“景观”概念中的“认知方式”。由此,景观感知度模型成为一种借助被感知对象(景观)反向表征旅游者感知的理论模型。在“景观是符号”思想基础上提出的景观语义概念和借鉴地图学制图综合思想设计的语义特征点选取方法,则成为景观感知度定量模型建构的计算基础,使其能够灵活应用于自然和人文旅游地不同类型的景观感知计算中,既适于单景观的感知度计算,也方便特定语义的组景观和全景观感知度计算。
   选择武安国家地质公园奇峡谷景区为自然旅游地实证案例。在奇峡谷虚拟地理环境(VGE)中构建了基于栅格数据格式的感知度计算流程,完成了21个单景观和地文、建筑与设施景观等特定语义的组景观感知度计算,以及旅游地全景观感知度计算。以景观感知度计算结果为基础,结合地形和地方社会文化等因子,设计了自然旅游地观光线路的半自动化选址模型。以清西陵为人文旅游地应用案例,通过对清西陵选址文化景观特征点、景观视角和不同文化景观分别赋予权重因子,巧妙的将选址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行合理解析,完成选址文化景观感知度计算。计算结果既能描述单陵墓选址文化景观语义,又能体现选址文化的系统性,还为选址文化景观体验提供了最佳观察点和线路修正设计方案。
   自然和人文旅游地案例研究分别对景观感知度理论模型进行了不同视角的应用解析,较完整的展示了景观感知度模型的理论价值和计算结果的数值内涵,初步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基本完成了景观感知度理论认识视角的系统重构,也揭示了景观感知度模型在后续的旅游地规划和景观设计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方向,丰富了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过程形成了对景观感知度的基本认识:景观感知度构建了统一定量化景观感知计算模式的基础,提高了景观感知计算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实现了包括普通意义的三维景观及时间和个体感知在内的多维景观感知的综合描述,为旅游地规划设计的多元价值融合提供了方法。对比自然和人文旅游地的实证研究也发现了两者在景观感知计算和应用上的差异:人文旅游地的感知度计算需要比自然旅游地融入更多的景观知识和经验,应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语义权重分配方案;在应用建模方式上,自然旅游地景观感知度计算适宜采用自下而上的思维,而文旅游地一般在开发之前就已具备结构清晰的景观系统,因此适宜采用自上而下的思维;在线路选址应用上,自然旅游地强调视觉感知效果和可达性基础上的线路设计与组织,并考虑线路与自然生态景观的协调性;人文旅游地则必须考虑旅游者知识经验对感知的影响,特别关注线路对景观感知语义结构的组织意义。
   景观感知度模型突破了静态的感知研究模式,强调对景观语义表达和景观感知空分异的描述,可以在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理学、景观与生态美学等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学科意义。景观感知度模型可应用于旅游地观光线路设计、功能分区、环境保护,也可辅助实现旅游规划的公众参与、游客导引与管理等。当然,受限于景观感知过程的复杂性,在模型因子选择和权重配置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另外,许多旅游地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如何有效整合景观感知度模型应用,平衡或协调自然和人文旅游地在模型应用上的差异,也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