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后现代主义空间政治理论研究
【6h】

后现代主义空间政治理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后现代主义空间政治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过程

(一)后现代主义空间政治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催生

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

3.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客观需要

(二)后现代主义空间政治理论的思想渊源

1.西方传统的空间观

2.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空间观

3.滥觞于黑格尔的现代空间观

(三)后现代主义空间政治理论的发展过程

1.奠基阶段

2.全方位展开阶段

二、后现代主义空间政治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一)后现代主义空间政治理论的基本内容

1.哲学基础——社会空间观

2.重要论域——空间权力批判

3.价值取向——空间正义

4.实现路径——空间革命

(二)后现代主义空间政治理论的特征

1.鲜明的后现代特质

2.微观政治的研究范式

3.政治权力的非中心化

4.排斥理性主义空间

三、后现代主义空间政治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一)后现代主义空间政治理论的贡献

1.空间视角的资本现代性批判是马克思辩证法之批判精神的延续

2.谋求人类新的解放议程切合马克思政治理论的终极旨归

3.注重生产方式及社会关系等的分析与唯物史观研究方法相吻合

(二)后现代主义空间政治理论的缺陷

1.相对主义倾向

2.强烈的乌托邦色彩

3.夸大了空间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和意义

四、后现代主义空间政治理论对中国特色城市化建设的启示

(一)合理规划城市公共空间

1.重现人性化空间

2.体现多样性

(二)重视城乡社会空间差异

1.城乡社会空间的整合

2.城乡社会空间正义的追求

(三)反思城市空间生产与治理机制

1.政府在空间生产与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2.积极培育公民社会等非政府组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当下,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奋斗目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加速发展。据统计,截止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城市化率约为30%,并将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继续推进。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整个社会生活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一个新的空间——城市。预计未来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0%以上。参照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城市化率由30%到70%是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的阶段,也是诸多社会问题的多发期。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空间生产状况发展的必然结果,空间生产的实质在于物质资料的空间重构以及社会结构、生活样态等的重置,这一过程要受到政治的深刻影响。如何破解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成为国家政府和理论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空间理论和空间政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许多相关论述。后现代主义空间政治理论在反思城市化和现代城市发展的正负效应后,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空间生产、空间政治及空间正义的思想。因此,研究后现代主义空间政治理论,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理清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认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理论。
  本文坚持唯物史观基本立场,主要采用了文本解读法、归纳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后现代主义空间政治理论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化建设提供实践参照。除引言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梳理了后现代主义空间政治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渊源和发展过程。后现代主义空间政治理论的出现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冲突在观念上的集中反映,它批判地借鉴了西方传统的、近代及现代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理论。
  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通过文本解读,分析归纳了后现代主义空间政治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理论特征。首先,较为详细地归纳出其主要内容,即哲学基础——社会空间观,重要论域——空间权力批判,价值取向——空间正义,实现路径——空间革命;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其理论特征,即鲜明的后现代特质,微观政治的研究范式,政治权力的非中心化,排斥理性主义空间。
  第三部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后现代主义空间政治理论进行了评价。后现代主义空间政治理论致力于空间视角的资本现代性批判正是马克思辩证法之批判精神的延续,谋求人类新的解放议程切合马克思政治理论的终极旨归,注重生产方式及社会关系等的分析与唯物史观研究方法相吻合,这是其理论贡献;而不足之处是:相对主义倾向,强烈的乌托邦色彩,夸大了空间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和意义。
  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最后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着重揭示了研究后现代主义空间政治理论对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实践的启示。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化建设,要合理规划城市公共空间,重视城乡社会空间差异问题,反思城市空间生产与治理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