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建国以来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的演变
【6h】

建国以来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的演变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文献综述

1.中国棉花品种的演变

1.1中国古代棉花品种的演变

1.2中国近代棉花品种演变

1.3建国以来我国棉花品种的演变

1.4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研究进展

2.作物品种演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进展

2.1小麦品种演变的研究进展

2.2 玉米品种演变的研究进展

2.3棉花品种演变的研究进展

3.指纹图谱在作物品种演变研究中的应用

3.1指纹图谱的分类

3.2蛋白质指纹图谱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供试材料

2.田间种植

3.棉花枯、黄萎病抗性鉴定

4.棉花产量性状调查测定

5.棉花纤维品质测定

6.生育期性状及平均成熟期的测定

7.生物学性状的测定

8.棉仁水溶蛋白电泳分析

8.1蛋白质提取

8.2不连续胶的制备

8.3电泳

8.4染色

结果与分析

1.各年代抗枯、黄萎病品种抗病性的演变

1.1对枯萎病抗性演变

1.2对黄萎病抗性演变

1.3各年代抗黄萎病品种黄萎病发病规律及分类

1.4各年代抗枯、黄萎病品种抗病性表现

2.各年代抗病品种产量性状的演变

2.1单株生产力的演变

2.2单株结铃数的演变

2.3铃重的演变

2.4农分率的演变

2.5子指及农指的演变

2.6各年代产量和产量性状表现优秀的品种及其系谱分析

3.棉纤维品质的演变

3.1棉纤维长度的演变

3.2棉纤维整齐度的演变

3.3棉纤维比强度的演变

3.4棉纤维伸长率的演变

3.5棉纤维马克隆值的演变

3.6各年代纤维品质表现较好的品种及其系谱

4.各年代抗病性、丰产性、纤维品质表现较好的品种

5.各年代抗枯、黄萎病品种生育期及早熟性演变

5.1生育期的演变

5.2 110个品种的早熟性测定极早熟品种的系谱分析

5.3各年代抗病品种的早熟性演变趋势

6.各年代抗枯、黄萎病品种植物性状的演变

6.1株高及第一果枝与子叶距离的演变

6.2第一果枝节位的演变

6.3株茎叶片数的演变

6.4开花果枝数和吐絮果枝数的演变

7.110个品种的主茎增长高峰研究

8.调查的21个性状的年代间变异分析

9.各年代品种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10.各年代品种产量性状与生物学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11.棉花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12.棉仁水溶蛋白电泳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棉花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工业原料作物,亦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枯、黄萎病是危害中国棉花生产的两大病害.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作物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建国以来,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育成上百个抗病品种.该试验旨在对建国后自育抗枯、黄萎病品种演变趋势进行控制条件下的研究,以期对今后的抗病、高产、优质育种提供服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