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联合毒力及混配制剂研究
【6h】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联合毒力及混配制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1 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及防治概况

1.1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危害

1.2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概况

2 马铃薯晚疫病的抗药性研究现状

2.1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

2.2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霜脲氰的抗性

2.3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羧酸酰胺类杀菌剂的抗性

2.4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的抗性

3 杀菌剂混用及其联合毒力测定方法

3.1 药剂混配使用的优点

3.2 混配药剂联合毒力测定方法

4 农药剂型发展趋势及研究概况

4.1 水分散粒剂的发展趋势及研究概况

4.2 水悬浮剂的发展趋势及研究概况

4.3 水乳剂的发展趋势及研究概况

5 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一章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联合毒力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植物材料与药剂

1.2 培养基制备

1.3 药剂溶液制备

1.4 孢子囊悬浮液制备

1.5 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混合物的联合毒力

1.6 叶盘法测定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的联合毒力

1.7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对晚疫病菌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影响

1.8 杀菌剂混合物的作用方式与持效期

1.9 数据处理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混合物的增效作用

2.2 叶盘法测定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对晚疫病菌增效作用

2.3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对抑制对甲霜灵敏感或抗性菌株菌丝生长的增效

2.4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对抑制晚疫病菌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增效

2.5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的作用方式与持效期

3.讨论

第二章 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配方筛选

1.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药剂

1.2 润湿剂的筛选

1.3 分散剂筛选

1.4 崩解剂的筛选

1.5 配方的优化

1.6 样品的质量指标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润湿剂的润湿性

2.2 不同分散剂种类及用量的选择

2.3 不同崩解剂样品的崩解性与分散性

2.4 配方的优化

2.5 样品的质量指标

3.讨论

第三章 40%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配方筛选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流点法筛选润湿分散剂

1.3 不同比例的润湿分散剂对研磨粒径的影响

1.4 粘度曲线法确定润湿分散剂用量

1.5 不同样品加工过程中制剂主要表观指标的测定

1.6 不同稳定剂对样品研磨粒径、流变性及贮存稳定性的影响

1.7 样品加工后主要质量指标检测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润湿分散剂流点

2.2 不同比例的润湿分散剂对样品粒径的影响

2.3 不同润湿分散剂用量对样品粘度的影响

2.4 不同样品加工过程中主要表观指标

2.5 不同稳定剂对样品研磨粒径、流变特性及贮存稳定性的影响

2.6 制剂主要质量指标

3.讨论

第四章 拟三元相图在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水乳剂配方筛选中的应用

1.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药剂

1.2 不同乳化剂比例的水乳剂空白及加药拟三元相图的绘制

1.3 不同乳化剂比例的水乳剂样品的制备及其相关性质测定

1.4 不同Km值空白相图的绘制及相应水乳剂样品相关性质测定

1.5 不同SAA相含量的水乳剂样品的稳定性及粒径分布

1.6 有机膨润土对水乳剂样品粒径与稳定性的影响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乳化剂比例的水乳剂空白及含药拟三元相图

2.2 不同乳化剂比例的水乳剂样品性质

2.3 不同Km值的水乳剂空白相图及水乳剂样品的粒径与稳定性

2.4 不同SAA相含量的样品的粒径及稳定性

2.5 有机膨润土对样品粒径及稳定性的影响

3.讨论

第五章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制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

1.材料与方法

1.1 药剂及施用剂量

1.2 试验条件

1.3 试验方法

1.4 调查方法与分级标准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全球性病害,常给马铃薯种植业造成严重损失。由于该病暴发流行迅速,使其防治较为困难,一般的防治措施很难达到预期防治效果,生产中主要依靠化学手段防治。保护性杀菌剂能够预防发病、延缓发病或减轻病害发生程度,但在病害暴发流行后使用则收效甚微,内吸性杀菌剂虽能较好地控制病害的流行,但病原菌对其的抗药性问题不容忽视。目前马铃薯晚疫病已在全球范围内对甲霜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由中间型菌株引起的晚疫病对霜脲氰(100μg/ml)有防效下降的报道,对嘧菌酯等作用位点单一的杀菌剂具有较高的抗性风险。将已有的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良好的内吸性杀菌剂与其它内吸性或保护性杀菌剂进行混配,研制新制剂并应用于田间,是更好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降低新药研发成本、延长已有药剂使用寿命的捷径。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均对马铃薯晚疫病有优异防治效果且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可用于防治晚疫病的复配制剂银法利有效成分是氟吡菌胺与霜霉威盐酸盐的混合物,而凯润的有效成分是吡唑醚菌酯。有报道称辣椒疫霉在田间对氟吡菌胺有中等抗性风险,吡唑醚菌酯由于作用位点单一属于高抗性风险药剂。因此,本研究将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进行混配。通过室内生测筛选二者的最佳混配比例,再进行混配制剂的研制以及田间药效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叶盘法测定了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不同比例的混合物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毒力,发现氟吡菌胺(F)和吡唑醚菌酯(P)混用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具有相加甚至增效毒力。两药不同比例混合物对所测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菌丝生长的EC50在0.2999-0.6854μg/ml之间,对抑制其产孢的EC50在0.2477-0.7297μg/ml之间。二者以1∶4和10∶1(F∶P)混配时对病菌不同发育阶段的增效系数(SR)在1.56-5.27之间。对甲霜灵不同敏感性菌株的EC50在0.1956-0.5610μg/ml之间,对甲霜灵抗性菌株的增效比对甲霜灵敏感菌株明显;对病菌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抑制效果更好,其中两者以1∶4的比例混用对游动孢子释放的EC50为0.0044μg/ml,而以10∶1的比例混用时对游动孢子释放的增效最明显,增效系数达5.27。两药按照1∶4和10∶1(F∶P)的比例桶混使用均具有良好的保护、治疗作用和持效期,在200μg/ml的使用浓度下施药14天后防效仍在95%以上。
   2.高分子聚羧酸盐类分散剂和萘磺酸盐类分散剂配合使用适合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1∶4混配水分散粒剂和悬浮剂的加工。按选定配方加工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时,造粒容易且颗粒饱满均匀,所加工的水分散粒剂样品崩解迅速(崩解时间在20s左右)、悬浮率高(90%左右)、贮存稳定;按选定配方加工的40%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样品粒径小(小于5μm)、入水分散性好、悬浮率高(90%左右)、贮存稳定。
   3.拟三元相图对水乳剂配方的筛选具有指导作用,能够系统且方便快捷地确定水乳剂中乳化剂的种类及用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水乳剂稳定性与多个因素有关,因此拟三元相图中乳液区面积大小不能单纯作为乳化剂选择的依据,但形成乳液区面积大的乳化剂更容易加工出稳定的水乳剂;乳化剂用量与实际配方中油相含量有关,通常乳化剂用量与油相用量比例在1∶9-2∶8的范围内更容易获得稳定配方;有机膨润土和黄原胶能够提高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水乳剂的稳定性。
   4.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三种混配制剂(288-480g a.i./hm2)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治效果在90%左右,等同或优于市场上其它常规药剂的防治效果。三种混剂在发病后使用可有效杀死病菌,保护新生叶片不被病菌侵染,防止病害蔓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