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研究
【6h】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工具

1.3 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攻击组和非攻击组间单因素分析

2.2 再发患者中攻击组和非攻击组既往疾病情况及攻击行为史比较

2.3 个性特征、应付方式和儿童虐待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2.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预测研究现状

附录 英文缩写词汇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背景: 近年来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既往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是神经生物学、精神症状学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神经生物学研究不易实施,影响因素长期不易改变,既往相关社会学和精神症状学因素的研究纳入因素缺乏全面性,多是针对患者入院后的攻击行为。本研究以新入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患者入院前疾病急性发作期间攻击行为的发生状况及其多种可能相关因素,为预防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更为准确的理论依据。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精神症状和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对连续入院的20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入院前一个月有无攻击行为分为攻击组(91例)和无攻击组(110例),两组分别从性别、年龄、文化、婚姻、职业、发病时间等一般情况,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应付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生活事件量表(LES)、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儿童虐待史问卷(CECA.Q)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相关方面进行单因素对照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结果: 1.一般资料与非攻击组相比,攻击组病程明显较长,发病次数明显增多(P<0.05)。 2.精神症状攻击组敌对猜疑因子得分显著较高(P<0.01)。 3.个性特征攻击组E量表得分明显较高(P<0.05)。 4.应付方式攻击组自责和退避因子得分均明显较高(P<0.05)。 5.社会支持两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总分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6.述情障碍两组难以识别情感、难以描述情感和外向性思维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7.生活事件攻击组负性社交事件、总社交事件以及总负性事件得分均明显较高(P<0.05)。 8.儿童虐待攻击组情感虐待得分明显较高(P<0.05)。 9.父母教育方式两组父亲教育方式和母亲教育方式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0.既往攻击行为史159例再发患者中,攻击组(74例)既往住院次数明显多于非攻击组(85例),攻击组既往有过攻击行为的患者比率明显高于非攻击组(P<0.05)。 11.多因素回归分析以是否存在攻击行为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的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既往攻击行为史(P=0.00,OR=2.58)、敌对猜疑因子(P=0.01,OR=1.16)和发病时间(P=0.01,OR=1.09)进入回归方程。 结论: 1.敌对性、猜疑和不合作症状、病程、既往攻击行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主要预测因素。 2.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攻击行为的发生是一种精神病理症状的表现,与社会心理学因素基本无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