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恶性梗阻性黄疸内支架置入术联合靶向性动脉灌注化疗栓塞的疗效观察及分析
【6h】

恶性梗阻性黄疸内支架置入术联合靶向性动脉灌注化疗栓塞的疗效观察及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 1 章 综 述

1.1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现状

1.2 胆道支架的进展与开发

1.3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双介入治疗

1.4 恶性黄疸的血清学指标评价

第 2 章 试验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 果

2.3 讨 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恶性胆道梗阻是指由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肝外胆管癌、壶腹癌、胰头癌或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的淋巴结压迫胆道,以及肝癌胆管癌癌栓等引起的胆道梗阻疾病。导致肝脏功能迅速恶化,消化道出血及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病死率高。外科根治性切除是恶性胆道梗阻首选的治疗方法,但由于恶性肿瘤所致的胆道梗阻常处于晚期,患者基础状况差,甚至呈现恶病质表现,外科手术切除率较低,约10.4%[1]。对此类患者非手术治疗或姑息性治疗成为主要治疗方法。经对我院2006年12月至2010年12月的10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胆道支架治疗,部分患者术后结合靶肿瘤的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的观察疗效及比较,现总结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内支架植入术后和内支架植入术后联合靶向性灌注化疗栓塞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并加以研究比较。
  方法:
  选取2006年12月至2010年12月于我科治疗的10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做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其中有肝门区占位患者27例,中下段胆管癌患者55例,胰头癌及胰头转移癌患者14例,胆囊癌患者3例,壶腹癌患者6例。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42-75岁,平均59.2±1.1岁。105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5例,男性30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8.1±1.2岁;观察组患者60例,男性4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9.9±1.0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无显著差别,具有可比性。所有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均有肝区闷胀、隐痛、消瘦、乏力、纳差相似症状及中重度黄染、大小便颜色改变的共同体征,术前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均处于125μmol/L-525μmol/L范围之内。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的是单纯胆道内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采用的是胆道支架置入+靶向性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进行治疗。并对术后两组患者的黄疸改善情况、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情况、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情况、再梗阻间隔时间及生存时间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较术前黄疸均明显消退,但二者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1个月较术前TBIL与ALP均明显减退,但两组之间比较变化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再梗阻的时间及患者的生存期均显著长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10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两种治疗方法在黄疸改善情况、TBIL和ALP的变化情况、再梗阻发生间隔时间及生存期等方面的比较,并参考相关文献得出结论如下:
  1.胆道内支架成形术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姑息性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2.恶性肿瘤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是血管介入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能有效的控制和减缓肿瘤的生长,甚至使肿瘤体积缩小。
  3.胆道内支架植入术后联合靶向性灌注化疗栓塞,能有效增加支架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时间,延长患者的术后相对高质量生存期,更加具有优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