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环境风险议题中媒介污名化现象的呈现及动因研究
【6h】

环境风险议题中媒介污名化现象的呈现及动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1章 理论与界定

1.1环境风险议题的界定

1.2媒介污名化的研究范畴界定

1.3环境风险议题中媒介污名化的传播形式

1.4环境风险传播中新媒体污名化的新特点

第2章 环境风险议题中污名化的媒介呈现

2.1环境议题下媒介污名化的修辞呈现

2.2环境议题中意指概念与报道框架产生的媒介污名化现象

2.3媒介对风险的放大呈现中产生的污名化现象

第3章 环境风险传播中媒介污名化的动因分析

3.1权力力学视角下媒介污名化话语生产

3.2社会结构分层产生媒介污名化

3.3环境议题受消费主义影响产生的媒介污名化

3.4环境议题中媒介“反角色”产生污名化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一,在追求现代性过程中的结构失衡与阶层分化,是否使得传播资源掌握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是否构成污名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媒体呈现环境风险的业务体系及话语机制及折射出追求现代性中媒介的政经处境。

三,新媒体的出现对社会公共性的提升的影响。

四,环境风险问题的重要性体现出公众对媒体议程设置的反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在人类对现代性的追求中,环境风险始终与人类发展问题相生相伴。作为反思性现代化的表征,风险被乌尔里希·贝克界定为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险和不安全感的方式。环境风险的出现,不仅仅是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造成的一系列生态问题,使公众陷入对“不确定性”的焦虑。更是因为风险有着与财富相同的分配逻辑。这种分配逻辑的结果就造成了由于政治、经济与知识地位的不平衡,在这种张力下,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对风险具有不同的感知程度。当今中国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进程。在转轨的过程中,社会阶层分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都成为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根源。而新媒体的发展,使民众有了与官方话语向抗衡的话语平台与意见集散地,这也使得关乎民众生存安全的环境问题格外受到各个阶层的重视。特别是近些年来发生的一些环境风险事件中,新媒体为新闻的公共性实践与下层民众的维权起到了重要作用。环境风险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环境信息经由媒介在精英阶层与下层民众之间的流动过程。媒介对环境风险议题的再现方式,决定了民众对环境风险的解读程度。我们发现,在环境风险传播的话语场域中,媒介污名化的现象甚是普遍。这一方面表现在精英阶层通过媒介,对环境风险议题进行置换或规避,企图淡化环境风险造成的危害,实质上造成某种环境现象的内隐化污名;另一方面,公众对政府信任的缺失,造成民间话语对官方话语的“对抗性解读”,进而对官方话语中的某些概念进行贴标签的手段实施污名,实现对话语权的掌控。
  本文以环境风险传播场域中的媒介污名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媒介的修辞、话语及意识形态的体现与新媒体环境下环境风险传播的新特点进行分析,结合近几年来的环境风险事件中的污名化现象,对媒介权力、媒介角色、消费主义对媒介的影响等领域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探讨环境风险传播中媒介污名化的动因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